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紅光村裡的扛旗人——記全國勞動模范郁家臣
2006-02-13 13:52:58 來源:東北網—佳木斯日報  作者:杜鵬祥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13日電 現年56歲的郁家臣,自1982年任紅光村黨支部書記以來,時刻牢記黨的宗旨,傾心為民,帶領紅光村村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他連續多年被評為富錦市優秀黨支部書記、第五屆『十佳公僕』,佳市優秀黨支部書記和致富奔小康黨支部書記標兵。

  開拓進取為民致富架橋梁

  1982年,郁家臣接任黨支部書記時,村上僅有3間草房,流動資金不足1萬元。1983年,他和村支委一班人決定依托地緣優勢,瞄准市場需求,大力發展村辦企業,壯大集體經濟。他根據本村無資金、無經驗、無人纔的實際,帶領村民投資10餘萬元,先上了一個小面粉廠。經過幾年運行,嘗到了發展村辦企業的甜頭,他心中萌發了上一個有規模企業的念頭。1988年,經市場調查,他看到水泥預制件生產是個好項目,於是決定上這個項目。他馬不停蹄地到銀行跑貸款,到工商局跑執照,到建委請技術員。水泥預制件廠投產後,產品迅速佔領了富錦建築市場,並遠銷綏濱、建三江、同江等地。在此基礎上,他決定開發生產科技含量高、有較長生命力的拳頭產品。經過對本地的市場調查和南下濟南、青島、濰坊等地對生產設備和技術的考察,又一個新的村辦企業誕生了——紅光塑鋼門窗廠。該廠由於引進的是最新的成套設備和技術,工人又經過嚴格培訓,所生產的產品價格適中、質量好、樣式美觀,聲譽很快樹立起來,銷售形勢很好。企業越辦越紅火,集體經濟也隨之不斷壯大。目前,村集體擁有固定資產300餘萬元、流動資金80餘萬元。從1988年水泥預制件廠創辦以來,每年都有六七十名本村勞力在村辦企業務工,每人年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

  腳踏實地俯首甘為孺子牛

  農村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後,一些村乾部認為村民是各鏟各的地、各賣各的糧,用不著村乾部。而他卻認為,作為一名黨的基層乾部,為村民的生產和生活服好務,這個責任是不可推卸的。本村一部分耕地位於市郊,大力發展蔬菜生產,無疑是村民致富的好路子。1986年,經支部班子研究決定,從村辦企業的周轉資金中拿出10多萬元,在村辦公室門前的好地上,設置變壓器、拉電、修路、打機電井,為村民搞棚室蔬菜生產提供了便利條件,第一年就扣了32個大棚,此後逐年增多,目前全村共有蔬菜大棚210棟、育苗溫室60棟。

  地處市郊的村子,發展畜牧業也是村民致富的好路子。為扶持、幫助村民發展畜牧業生產,他和村黨支部研究決定,由村上作保,為搞畜牧業生產的農戶解決貸款問題。10多年來,村裡養雞養豬養羊大戶保持在10戶以上。去年,又用村集體的資金創辦牧業小區。村上投資39萬元,建立12套豬捨共1000平方米,5年內無償為12戶貧困戶使用。去年,每戶第一批出欄50多頭,共700多頭豬已出欄,直接經濟效益14萬元。

  在引導和扶持村民發展生產的同時,郁家臣十分關心村民的生活。村上辦企業,每年用工七八十人,他提出並堅持的原則是,用本村村民,並且首先安排貧困農戶的子女。村上建畜牧業小區,安排的是全村農戶中收入相對少的12戶。為了使年齡大、體質弱的貧困戶齊桂英生活好轉,他決定把廠裡的廢水泥袋低價賣給她,她轉手賣出後,每月可收入200多元。

  牢記宗旨不謀私利講原則

  作為村黨支部書記和村辦企業廠長,郁家臣可謂大權在握。但他時刻提醒自己,權力必須用在為民謀利上。在村上建廠房時,許多工程隊聞風而來,最終他選擇了工程技術力量強、信譽高的工程隊。這期間他拒絕了兩個送錢給他的工程隊,其中一個工程隊頭頭是他的從小的朋友。在企業進料的渠道上,他堅持選擇優質優價的廠家,不去辦個人得回扣而集體吃虧的事。在村上安排企業職工問題上,他堅持按黨支部確定的照顧貧困戶的原則辦,村辦企業安排的工人中,沒有一人是從自己私情角度去定的。去年,村上投資建畜牧業小區,房捨為12戶無償使用5年,許多農戶都要求參加。他和黨支部、村委會商定,由12戶收入相對少的農戶使用。村民家蓋房,他總是跑前跑後,幫助購買質量好、價格便宜的材料,幫助聯系工程隊,幫助檢查工程質量。而他自己家蓋房,沒有用村上的一個釘子,沒有用村民的一個工。村民住新房都擺上幾桌,而他家搬進新房時,不擺酒席,拒絕隨禮。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