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7日電 連日來,在全國政協會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了委員們討論熱點中的焦點。如何使廣大農村舊貌換新顏,如何使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如何使農民工得到社會的尊重,如何讓公共財政和社會福利的陽光也照到農民身上,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出席全國政協會的我省委員及省外委員。大病統籌要『三管齊下』
就農村醫療問題,記者在全國政協會議上專門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工黨中央社會服務部部長焦平生。
焦平生說,農民的健康問題,農民的醫療問題是應引起極大重視的。
溫總理講,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要加強制度建設。總理的話講得非常好。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制度設置、制度安排上還存在著有待改進之處。比如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裡面講到:『要以大病統籌為主』,這句話跟農村的實際情況不相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應該以低水平廣覆蓋為主,以大病統籌為輔,這樣纔能更符合農民的實際情況。
記者問,國家是否能承擔得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中的財政投入?
焦平生回答說,財政是逐漸加大投入,解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要從制度平臺、技術平臺、資金管理平臺三個方面入手。所謂的制度平臺就是要加強制度建設,所謂的技術平臺就是強化農村三級衛生網的建設。另外就是資金管理平臺,應該以鄉鎮衛生院為基礎,來加強農村衛生院資金的管理平臺,使得農村鄉鎮衛生院資金利用和醫療有機的結合起來,給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帶來方便。
記者問,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還應強化哪些方面?焦平生說,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進行調整和修訂。比如說自願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定位為農民的互濟制度。既然是互濟,大家就要互相幫助,如果有的人他今年參加了,把病看了,明年又不參加了,這樣就把互濟性降低了。培訓使農民變『能民』
與農村醫療一樣,農民就業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齊齊哈爾市民建主委楊耀寰認為,當前,制約農民轉移就業主要有兩大因素,一是農民缺乏非農職業技能。二是農民在非農產業和城鎮就業中得不到公平待遇。沒有較高素質的農民,就建設不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在培訓農民,讓他們變『能民』的同時,給予平等待遇,也讓他們變『市民』。
楊耀寰提出,進一步增加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資金投入,將其納入中央財政和各級政府預算。他還建議,國家應盡快制定出臺農民工與城市下崗職工平等的就業政策。他說,國家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一直沒有統一的政策性意見,就連統計報表上都沒有富餘農村勞動力等相關指標。建設新農村就應當給農民工與下崗職工同樣的再就業政策。建議國家盡快制定出臺農民工在擇業、就業、創業、勞動報酬、社會保險等全方位與下崗職工統一平等就業政策,讓公共財政和社會福利的陽光也照到農民身上,加快由農民變市民的歷史性進程。農村發展要加大公共財力傾斜
全國政協委員、哈爾濱市政協主席楊國俊建議,黑龍江應該抓住國家出臺新農村建設的有關政策,在公共財力投入,在財政轉移支付財力傾斜上加大力度支持新農村建設。他認為,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這個過程慢了不行,急了也不行,必須循序漸進,因地制宜。
全國政協委員、雙鴨山市政協副主席吳慧結合我省實際談了他對新農村建設的建議。他認為,新農村建設首先應該抓好規劃。根據不同的情況,不同的特點,來逐步落實,逐步實施,把那些具備一定條件的,盡快的促成。其次,應該堅持實事求是,尊重農民的意願,不要累大戶,拉下新的『飢荒』,搞政績工程。如果在新農村建設當中,再給他們背上新的包袱,產生新的債務,或者產生新的負擔,那就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