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8日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央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決策,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它集中代表了億萬農民群眾的強烈願望和根本利益———在許多人仍研讀領會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與豐富內涵之時,我省近1800萬農民,已經開始笑逐顏開地迎接這一重大決策帶給他們的種種福祉———
省級財政45億建設資金早安排
近日,記者就從省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獲悉,今年我省財政支農力度空前:目前確定的支農資金達44.9億元,比上年增加12.5億元,高於全省一般預算支出增幅29.6個百分點。
這些錢,將全部用於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建設農村基礎設施、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其中增量資金的60%、約為7.5億元的資金將用於試點鄉、村的新農村建設。
這些錢,引領各地市縣兩級政府也紛紛出資:七臺河市副市長王金萍告訴記者,經過匡算,該市今年兩個試點鄉18個試點村的新農村建設所需資金約為4720萬元,市級財政決定拿出1800萬元支持新農村建設;雞西市市長王兆力說,他們初步打算拿出15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新農村建設。勃利縣縣長劉洪興也表示,縣裡將出資,用三年時間將全縣通村公路全部修好;今年僅農村公路建設補貼,縣財政就拿出720萬元,12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將全部實現白色硬化路面、自來水入戶,村內有浴池。
聽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絕不搞攤派達標、增加農民負擔,雞東縣長安村村民一下就來了『勁』:『乾點活不成問題,咱有的是力氣。』『發展新產業也沒問題,俺們不怕吃苦!』七臺河市茄子河區宏偉鎮前山村62歲的老支書劉東良激動地說,『黨中央為俺們老農想得這麼周到,先是取消了農業稅,後是種地給補貼,現在政府又幫俺們建設現代文明的新家園,讓俺們過上和城裡人一樣的幸福生活。』
新農村建設財政『輸血』必不可少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五句話,是中央對新農村建設提出的總體目標。
雖然只是簡簡單單的20個字,但其內涵又是何等的深厚與寬泛———
省新農村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省農委主任李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20個字,既要求發展農村生產力,又要求調整完善農村生產關系;既要求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又要求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既要求加強農村物質文明建設,又要求加強農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作為一個城裡人,省建設廳副廳長楊佔報對新農村的理解直觀簡單———『農民收入與城裡人差不多,農民生活水平與城裡人差不多。』然而這兩個『差不多』與現實的差距有多大,來自有關部門的統計數字則給出了具體的概念:
2004年和2005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2936元和3255元,而城市居民收入則分別為8472元和9422元。城鄉差距何其大!我省的情況也是大同小異。去年我省農民人均收入創歷史最高,達3200元;但同期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150元。遺憾的是,這並非全部差距,來自道路、交通、醫療、教育、住房等等方面的更多差距,構成了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全景圖。如全省鄉級以上公路中,高級、次高級公路僅佔17.6%,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3.3個百分點;村級道路中,無路面裡程佔30.5%,雨後通車裡程僅佔67.5%;全省只有34%的村吃上了自來水,部分村屯飲水困難還沒有解決;有16個村不通電;90%的鄉鎮衛生院因醫療設備落後,滿足不了疫情和疾病防治需要……
由此,以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為指導的新農村建設任務之重可想而知。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提及新農村建設,各地農民無一不拍手叫好,希望藉此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他們最大的願望是喝上安全水,走上暢通路,住進寬敞房,上得起學,看得起病,老有所養。而他們反映新農村建設最大的難處就是錢———『沒錢!建不起!』
日前,副省長申立國在赴七臺河、雞西調研新農村建設時說,無論生產發展,還是生活寬裕……這二十個字,沒有必要的資金投入不可能。之所以強調投入,一方面,公共財政的陽光過去很少照到農民,公共財政的雨露很少滋潤到農業,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另一方面,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明確提出『兩個趨向』重要論斷、作出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的重要判斷,制定和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以及今年一號文件明確規定了財政支農資金的『三個高於』要求,都從政策層面為新農村建設建立了必要資金保障機制。
同時,近年來我省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支持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據統計,2004年我省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303億元;2005年增加到5900億元,財政收入達到648.3億元,從總體上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條件。
中央財政更多陽光溫暖新農村
有一組數據實實在在:2004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投入達2626億元;2005年,包括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在內,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為2975億元,較2002年增加1000多億元。中央政府以其實際行動落實著『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大政方針。
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為我省農民又帶來無限希望。據悉,今年我國財政支農資金將高達3397億元,比去年增加422億元。
作為農業大省,近年來我省得到國家的資金扶持力度始終位於全國前列;今年,來自國家財政的資金也將從促進農民增收、發展糧食生產擴大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醫療、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事業的方方面面。從今年起,國家財政將每年安排支出1030多億元,在農村實行免費的九年義務教育;為解決農村看病難、看病貴的嚴重社會問題,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承諾,五年內國家財政將投入200多億元,對鄉鎮衛生院和部分縣醫院房屋和設備進行改造。
這些錢,究竟有多少能投入到我省的新農村建設中,現在雖然還不知道,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我省農民的生活必將因此而有奔向幸福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