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百姓心聲:拆除違章建築千萬別走過場
2006-03-20 05:17:10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海洋 於迎莉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20日電 開春之後,市政府拆除違章建築的行動備受全市人民關注。對此,市民有太多的話要說,以往影響城市景觀、乾擾市民生活,市民多方投訴不能解決的問題,市政府將要統一行動,堅決拆除違章建築,還城市以和諧、還市民以公平。近日,記者到市民中走訪,傾聽百姓對此次大拆除的意見、建議和心聲。違章建築城市之患

  由於歷史原因,逐年積累,我們的城市滋生了太多的違章建築,不但影響了城市的建築風格,也給市民的生活帶來不便,妨礙居民出行,這些不和諧『音符』成為我們這座城市的瑕疵。連日來,記者攝下一組組鏡頭:

  鏡頭一:道裡區友誼路道南側284號有一處即將開業的餐館,裝修後門臉竟然凸出一塊,佔據了1米多人行道。友誼路人行道本來不寬,這裡就更窄了。友誼路是哈爾濱市的一類街路,隨意佔人行道卻沒人管。附近的居民說,這家人夠橫的,明目張膽佔人行道,不管是不是有手續,都是不應當的。

  鏡頭二:在南崗區鐵路街,記者沿著數千米的街路巡視,看到路南側聚集的上百家汽車修理、鈑金噴漆、公路快運、長途配貨等,大都佔用了人行道。在這條街的198號,有一處摩托車修配部,門前停放了13臺廢舊閑置、破爛不堪的三輪摩托車,侵蝕人行道,阻礙小區居民的出行。

  鏡頭三:車輛廠搬出後,橫穿市內的一條條長長的廢舊鐵軌影響市內交通和城市形象。新陽路、建國街、民安街,本來是平坦的道路,因為這條廢棄的鐵道,車輛到此不得不減速,人為的制造了道路的不暢,成為交通的瓶頸。廢棄鐵路帶來的危害不僅是交通不暢,鐵道線兩側還滋生了大量私建濫建棚戶,鐵路沿線垃圾成片,成為城市環境衛生的死角。

  鏡頭四:在香坊區建成街上,記者15日在現場看到,上千米長的扣棚式建成農貿大市場,嚴重佔壓了道路規劃紅線,其對面所開的廢品收購站,各類鏽跡斑斑的鐵制廢品擺了一地,裝卸產生刺耳的噪聲很遠就能聽到,附近居民深受其害。拆違章建築百姓之所盼

  市政府拆除違章建築,最高興的是老百姓。近年來,報社接到許多有關違章建築佔道堵路,影響居民安全、破壞生活環境的投訴,這類投訴在哈爾濱市信訪案例中始終居高不下,這是因為百姓有太多太多的苦衷。

  去年冬天,道外區東內史胡同的居民到報社投訴,他們那裡是棚戶區,居民家沒有下水,全院的居民下水倒在院內的一個馬葫蘆內。去年冬天,院內的一戶居民私建房屋,竟然把房子蓋在馬葫蘆上,從此百姓沒有地方倒下水,只能隨地亂倒,污染了一方環境。

  前幾天,香坊區組織了一次拆除行動,其中一戶違章建築竟然把路燈蓋在房子裡。這件事附近居民告過幾次沒人管,這次拆除行動,有關部門依法強拆了違章建築。類似的事情還有不少,記者就曾接到市民的投訴,有的把大樹蓋在房子裡,有的把電線杆蓋在屋裡。

  哈爾濱市實行集中供熱後,市區出現了大量閑置的鍋爐房、廢棄煙囪和儲煤場。按市政府規定,這些場所應當建綠地或是用作為居民服務的場所。居民期待大院早一天『拆棚還綠』,可很多地方事與願違,集中供熱實現了,原來的鍋爐房、儲煤場並沒有拆除還綠,而是被挪作他用。在道裡區友誼路9號居民院內,實行集中供熱後,儲煤場變成了垃圾場,而二樓一側多餘的房間被出租成了面條加工間。15日記者在現場采訪時,居民張某說,大家一直盼望集中供熱後,有人出頭把大院建成整潔、美觀的庭院,可現在,閑置的儲煤場內垃圾遍地,儲煤場變成了公共廁所和垃圾場。

  市民心聲:拆除行動別走過場

  百姓是看報紙、看電視知道市政府這次拆除行動的,對此市民們拍手稱快,但同時也擔心,怕拆除違章建築走過場,承諾的事不一定能兌現。

  百姓的擔心是有道理的。據了解,哈爾濱市之所以私建違章建築成風,是因為許多人想要鑽政策的空子,造成既成事實,管理部門來查,找熟人溝通,花點錢補個手續,違章建築就保留下來了。據統計,去年『十一』黃金周7天內,哈爾濱市城管執法部門接到200多起違章私建濫建的舉報,對這些違章建築進行調查取證後,只有部分建築恢復原樣,仍有一些違章建築交了罰款不再追究。投訴的居民只能遺恨心中。

  也有居民擔懮,拆違之後是不是能還綠?家住道裡區經緯七道街5號的居民韓某說,他所居住的大院及周邊,有廢棄的車棚,還有私建偏廈子做廢品收購站的。多年來,廢棄車棚堆滿雜物,防火隱患突出,早在兩年前,街道辦事處就多次下通告予以拆除,可因個別居民阻撓,最終流產。私建偏廈子開的廢品收購站,因擾民被媒體多次曝光,有關部門查處後,過了一段時間仍照開不誤。

  道裡區工廠街24號樓趙先生擔心集中供熱留下的煙囟是不是能拆除。他居住的大院內有一個50餘米高的廢棄大煙囪,擋住了他家的光線,他希望政府能動真格兒的,清除這一黑煙囪。

  道裡區汪先生擔心一些違章建築是有關部門留下的,希望政府部門不護短予以拆除。他所居住的小區附近有一排原施工用的臨時房,工程早就結束了,但房子卻一直沒拆,並有人在裡面做起了買賣,有的成了小賣鋪,有的成了游戲廳,有的還開起了飯店。到了晚上,這些臨時房裡的人還出來佔地擺攤,影響居民的正常出入。

  依法對影響市容、交通、安全和環境的各類違章建築、構築物分期分批拆除,還路、還綠於民,是民心所向。為了加大拆違力度,有關部門設立了舉報電話,建立了投訴網絡、信訪接待平臺,接受社會監督。市民期待,政府將這一惠及後代的好事辦好。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