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帳篷廠:依靠職工橕起一片天
2006-03-27 05:32:14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衣鴻飛 胡佔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27日電 建新廠房、進新設備、訂單不斷、研發新產品……這些只有在蓬勃發展中的企業纔能看到的景象,是過去一直在困境中掙紮求生的哈帳篷廠職工想都不敢想的,如今,這些不敢想的景象都正在變成現實。

  經過短短的半年時間,改制後的哈帳篷廠有限責任公司實現蛻變,職工平均月收入增加百元以上,並破天荒地首次拿到年終福利;產品不僅在原有的雲南等市場生根開花,還增加了中鐵快運等長期合作伙伴,並被國家商務部納入國家應急物資定點生產廠家;為解決產品單一的問題,該廠正在研發旅游系列新產品。在全廠上下齊心努力下,今年該廠總產值有望突破1000萬元。

  不甘苦熬,改革尋出路

  改制半年之後,哈帳篷廠已經煥然一新。曾經破敗的廠房外牆,已經全部重新整修一遍;曾因開不出工資而擔心生活的職工們,如今時不時流露出歡聲笑語。一股積極向上的氣息洋溢在帳篷廠。

  哈爾濱帳篷廠是始建於1958年的地方國有企業,以生產帳篷、苫布、帆布包袋等為主,屬於典型的產品附加值低、勞動密集型企業。改制前,該廠淨資產為負800多萬元,總負債比總資產的兩倍還多。員工們記得:2005年3月14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杜宇新來到帳篷廠調研。面對帳篷廠現狀,杜宇新書記說出了一句至今讓全廠職工刻骨銘心的話:『苦熬沒有前途,改革纔有出路。』一句話,給還在彷徨中的職工指明了方向,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在市領導的指導下,帳篷廠開始實施『集體創業』的改制模式。在15個月的改制過程中,帳篷廠領導相信職工、依靠職工,鼓勵職工參與管理和監督,認真對待職工的想法和疑慮,進行了面對面對話、召開職工會議、到職工家答疑、征求意見等細致的思想工作,取得了職工的理解和支持,帳篷廠的改制方案不但全票通過,而且46名職工還自願入股50萬元,實現了無一人下崗、無一人上訪、無一筆逃廢債務、沒有停產一天的成功改制。

  土地置換,每年創收200萬

  改制之後,對於困境中的帳篷廠來說,最急需的就是流動周轉資金。

  帳篷廠主要是購進各種紗、布等原材料,加工縫紉成帳篷、苫布、帆布包袋等產品。由於帳篷廠的產品主要銷往雲南等地,因此從購進原材料,到加工、生產、發貨、收回貨款,往往需要3到6個月的時間。對於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瓣花的帳篷廠來說,3個月以上的資金回流周期常常令企業『無米下鍋』。處於黃金地段的廠房,經常因為缺乏流動資金而閑置。

  一邊是資金的匱乏,一邊是空閑廠房的浪費,帳篷廠領導經過認真的調研之後,決定進行土地置換、廠房搬遷。利用毗鄰道外花鳥魚市場的優勢,去年,帳篷廠將臨街廠房改成門市房,向市場業戶出租。此舉不但緩解了花鳥魚市場的佔道、外溢問題,而且為帳篷廠帶來了60多萬元的可觀收益。今年,帳篷廠已經開始選擇新地擬建新廠房,准備把原有廠房全部改建出租。帳篷廠廠長張愛華告訴記者,僅此一項,就可給帳篷廠帶來200萬元的年收入。

  新品研發,拓展企業盈利點

  『哈爾濱帳篷廠之所以落入困境,很大原因是產品單一、競爭力匱乏造成的。』廠長張愛華總結過去時說。

  她介紹,一些經常來哈的客戶多次向她抱怨:除了紅腸、大列巴,哈爾濱可以用來收藏的紀念品太少。這些抱怨成了張愛華創業的靈感。為使帳篷廠在改革後迅速煥發活力,張愛華針對企業的特點、能力,迅速對旅游品市場進行了考察,並制定了開發哈爾濱特色紀念品的發展方向。

  目前,該廠已經與香港一家公司達成合作協議,正在進行哈爾濱特色旅游紀念品的開發研制。張廠長透露,新開發的旅游紀念品主要是鑰匙鏈、玉石等工藝品,這些小工藝品上面,將雕刻上索菲亞教堂、防洪紀念塔等哈爾濱獨有的標志。『旅游工藝品開發出來後,我准備把哈爾濱土特產等最具有特色的旅游產品都匯聚一堂,讓來哈的游客能「一站」買全各種紀念品。』張愛華充滿信心地說。

  誠信經營,老產品煥發新春

  『改革是手段,發展是目的,企業完成改制工作只是「萬裡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新成立的哈爾濱帳篷廠有限責任公司的經營者深有感觸,發展纔是企業永恆的追求。

  2005年,帳篷廠在給雲南一家公司發貨過程中,因集裝箱破損,運送的貨物出現部分磨損、雨淋,訂貨方接到貨物後,表示了理解。但帳篷廠考慮到,只有誠信纔能擦亮『哈爾濱帳篷』這個金字招牌,因此堅持將貨物運回並重新發了一批新貨過去。訂貨方被深深感動,堅持以後所有相關產品都訂帳篷廠的貨。負責運送的中鐵快運知道後,不僅主動賠償了帳篷廠的損失,還將自己的一些訂單交給帳篷廠,形成了穩固的長期合作關系。目前,帳篷廠不僅同雲南煙草行業建立了長期合作的友好關系,而且被國家商務部指定為應急商品定點企業,長期生產訂單有了保證。

  如今的帳篷廠,一改過往的死氣沈沈的局面,員工心氣高、乾勁足,充滿了向上的氣息。2006年,該廠預計實現產值1000萬元,並利用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政策,把歷史債務卸下70%,輕裝前進。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