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6日電(記者 高長利) 東北農業大學在先進性教育深化整改工作中,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持科研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使先進性教育深化整改與學校中心工作互相促進,得到社會的肯定。
深化整改工作中,東北農業大學堅持『立足龍江,面向「三農」,發揮優勢、積極服務』的指導思想,緊緊圍繞『受教育、長纔乾、當先鋒、作貢獻』的宗旨,深入農村、深入社區、深入企業,多層次多角度開展了科技支農、企業援助、社區服務、幫扶貧困等主題實踐活動,積極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
開展『三下鄉』主題實踐活動,深入基層、深入農村,培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一代『北大荒』人。東北農業大學以社會實踐為突破口,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國情、農情、民情,培養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充分發揮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校黨委進一步理清思路,通過完善政策保障、加大投入和創新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探索在校大學生承擔社會責任、服務『三農』的新機制、新途徑。寒假,學校組織先進性教育實踐團,組織黨員1193人次深入到76個縣鄉和地區,解決實際問題數百個,受益群眾萬餘人,真正實現了受扶群眾和參與黨員雙豐收。赴黑龍江省農墾北安分局、格球山等6個農場的大學生實踐團返校座談時說:『不僅學習了墾區近年來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的成果,了解墾區對人纔、科研成果的需求,也看到了農場的巨大變化,深入領會了新時代「北大荒精神」』。
開展人纔培訓工作,加強合作與共建,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發展思路。東北農業大學充分利用教育資源,開展『百鄉萬人培訓工程』,積極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優秀鄉土人纔,從而讓自己培養的『金鳳凰』帶著科技致富的火種重新飛回農村。目前為巴彥縣選派的28名基層農業乾部進行為期1年的農業經濟管理在校培訓;為雙城市15名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中層技術乾部舉辦碩士班,培養高層次人纔;組織專家為雙城市與拜泉縣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種養大戶、農民進行種植業、養殖業的實用技術培訓共計8次,累計3000餘人次。為鞏固整改成果,發揮農業院校的優勢,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方案和思路,學校通過各種形式廣泛開展了新農村調研活動,召開『新農村建設』論壇會,15位專家教授分別作了報告演說,結合各自專業,提出了新農村建設的任務、形勢及舉措、思路等,為制定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施方案提供了理論基礎。
加強重大和標志性成果的推廣、轉化和技術轉移工作,做好科技知識普及、農業實用技術推廣工作,積極推進構建以農業高校為主的農業科技教育服務推廣體系。大力推進『產學研』結合,搭建『科技成果轉化與孵化平臺』,努力提高科研成果轉化速度與推廣力度。搭建『信息傳播、科技培訓、生產示范、項目推廣』為一體的農業推廣新模式。通過整合學校資源,集中『種、養、加、管』學科優勢力量,重點打造『奶業振興計劃』的新平臺,構建東北農業大學在全國乳業發展領域中的領軍地位;積極推進『肉牛、肉羊發展計劃』的實施,加快我省『主輔換位』建設步伐;切實加強『大豆振興計劃』和『小麥、水稻、馬鈴薯』等工程的實施,努力推進在我省西部半乾旱地區實施蕃茄產業計劃;實施新農村綠色食品工程,努力打造綠色品牌,實現『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實施新農村節能環保工程,開發利用沼氣資源,合理利用水資源,保護環境,實現村容整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