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8日電(記者 高長利) 先進性教育活動開展以來,大慶市林甸縣各級黨組織注重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下功夫,突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點問題抓整改,讓群眾感受到教育活動帶來的新變化。
合理調整農村產業結構。針對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民增收難的問題,林甸縣在產業結構調整上,堅持種養加銷『四輪驅動』。種植業上,發展訂單農業,讓農民『拿訂單種』。依托龍頭企業發展訂單45萬畝,落實農業新項目52個,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份額大幅度提高,努力縮小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畜牧業發展上,以奶牛養殖為重點,讓農民『用尺子量』。通過算賬對比引導,調動農民發展畜牧業的積極性,推進『農轉牧』戰略,全縣奶牛存欄達到6.5萬頭,湧現出兩個『萬頭奶牛鄉鎮』。全縣畜牧業產值實現7.5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57.1%,真正成了半壁江山。農產品加工和銷售上,打品牌戰略,讓農產品『貼標簽賣』。東興鄉福興村在發展經濟上做『水』文章,為解決稻田渴水問題,建立了泵站,開發水稻8000多畝,並通過招商聯辦了綠洲米業公司,創立了自己的品牌,集體積累由負債87萬元到現在集體積累200萬元。『鶴鳴湖』大米、『綠寶』鴨蛋,『五家』香瓜等品牌的市場份額不斷擴大。通過抓產業結構調整,農村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一村一業、一屯一品的產業化格局正在逐步形成,2005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3.13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了3044元。
加大對奶源市場的整治力度。針對奶源市場管理混亂,一些奶站惡意拖欠奶農奶資等問題,林甸縣出臺了《關於加強奶源市場管理的有關規定》、《關於加強奶站建設的指導意見》,並組織農委、工商、技術監督等部門深入到各鄉鎮和重點村集中整頓奶源市場,共取締非法奶站和流動收購點156個,為奶農清理回拖欠奶資370多萬元。還與伊利集團簽訂奶源市場建設長期合同,成立奶源公司,建立標准化奶站53個,與伊利、蒙牛等乳業集團簽訂『訂單』,全縣實現了『訂單乳業』。
多渠道安置下崗職工再就業和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針對下崗職工再就業難、學實用技術難、生活保障難的問題,林甸縣采取勞務輸出、資金扶持和職業技能培訓等措施實施『凝聚力工程』,為下崗失業人員搭建就業平臺。縣財政拿出資金3400多萬元用於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解決了5000多人的後顧之懮。在社區成立了13個家政服務社,為180名下崗女工介紹安置臨時性、季節性的工作;為提高下崗失業人員就業能力,勞動和農委等部門先後舉辦了15個工種的再就業培訓班,免費培訓下崗人員1100多人;為特困和下崗職工黨員提供小額擔保貸款500萬元。勞動局與東華公司簽訂了長期的勞務輸出合同,年輸出勞動力1700多人,創勞務收入800餘萬元。林甸鎮東風村、三合鄉東生村等15個村建立了勞務輸出服務站,向山東、威海、青島等地輸出勞務人員1100餘人,使農閑變農忙,為村民增加收入530萬元。2005年,全縣通過各種渠道共輸出農村剩餘勞動力20000多人,創收6000多萬元。
集中清理鄉村債權債務。對群眾關心的影響村域經濟發展的債權債務問題,林甸縣制定了《增資減債實施方案》,通過采取回收應收欠款還債、變賣固定資產低債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加大鄉村兩級債權債務清理整頓力度,逐步化解束縛農村經濟發展的債務鏈,減輕財政和農民負擔,保持農村穩定,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四合鄉11個村共化解村級債務400餘萬元,宏偉鄉全勝村化村級解債務80萬元。2005年,全縣鄉村共實現減債82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