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8日電 近日,哈爾濱市平房區一位79歲的獨居老人因缺乏照料被火災奪去了生命。至此,獨居老年人的安全、照料等一系列問題引來了社會的極大關注。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哈爾濱市百萬老年人中有近四萬人獨自生活,無人照顧、缺乏精神慰藉、經濟困難三大問題正時刻困擾著這些獨居老人。我們身邊的獨居老年人,他們是怎樣獨自一人度過晚年生活的?他們快樂嗎?誰在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困難?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吳大娘的一天
今年78歲的吳大娘晚年生活特別寂寞,這是令她始料未及的。老人的一生十分坎坷,30多歲時就死了丈夫,當時5個兒女最大的22歲,最小纔6歲。幾十年來,堅強的老人獨自把孩子拉扯大,如今兒女都已經成立了各自的家庭,並都有一份不錯的事業。此時,老人以為自己的好日子終於來了,可以安享晚年了,沒想到的是本該幸福的晚年卻是如此寂寞,這令老人備感生活的無奈。
采訪中,老人告訴記者她的一天是怎樣過的:每天早上6時起床,沒啥事乾,就簡單收拾一下屋子;7時吃早餐,自己一個人吃不願意做,吃的大都是剩饅頭和咸菜;8時開始看電視,看累了就在屋子裡走一走;11時做午飯,往往是做一頓就能吃上好幾天;吃完了午飯收拾一下碗筷,到下午1時躺一會兒,下午3時起來後再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晚上通常是把中午的剩飯熱一熱,吃了,晚上8時多,老人就開始睡覺了。
老人說,現在她的生活幾乎就是與世隔絕,住在五樓,因為年紀大了腿腳不好,上下樓不太方便,她很少出門。家裡吃的、用的都是兒女回來看她時給買的。現在,老人的心髒不太好,她說,她最怕去醫院看病了,因為兒女們工作都很忙,平時根本沒時間陪她去看病,去看一次就要一天時間,到了醫院自己要樓上樓下的跑不說,單就是掛號、排隊就站得讓人腿疼。
『哎!就盼著過年過節,這個時候孩子們就該回來了,家裡也熱鬧了。有盼頭了,就要過五·一了。』老人自顧自地叨叨著。
獨居老人心病多
老王和老伴已退休幾年,衣食不愁,身體不錯,按理說他們的晚年生活應該很快樂,可自從他們的3個孩子成家搬出去住之後,他和老伴守著空蕩蕩的房子,怎麼也提不起精神來。老兩口因心情不好,無事可乾,經常焦慮不安、情緒低落,有時莫名其妙地產生心慌和害怕等現象,還經常生病。他們經常給孩子打電話,第一句話問的就是:『你們沒啥事吧?』在聽到兒女平安的消息後,老人還是放心不下。
據醫大一院心理諮詢科的醫生介紹,現在常有老人因心理問題到醫院諮詢,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獨居老人。醫生說,『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是獨居老人生活的真實寫照。面對昔日熱鬧的家,一些老人會感到寂寞、孤獨。此外老年人面臨的退休後無事可乾、行動不便、身體不好、得不到以前所受的重視和尊敬、喪偶、喪友、生病等情況,則更易導致心理變異,產生諸如情緒低落、焦躁不安、孤僻、抑郁等心理問題,嚴重的甚至會產生老年精神障礙、老年癡呆癥等疾病。
『忙活』出健康生活
與其他獨居老人不同,同樣是獨居的陳素珍老人是個大忙人,尤其是去年年初,她報名參加了市老年大學舞蹈班後,就更忙了。陳素珍老人今年70歲了,老伴在5年前去世。她有3個兒女,平時工作都很忙。
老人給記者講述了她的日程:6點起床,到江沿鍛煉;吃完早餐,跳健身舞;每周二、四下午到老年大學上課,不上課時,就在家裡伺候花草。每天老人都堅持下樓與老伙伴們說笑一會兒。老人說:『身體好纔不會拖累孩子們。要想生活不寂寞,自我調節很重要。沒有孩子的陪伴就覺得生活無望,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只有自己的身體健康了,生活快樂了,孩子們纔能放心,纔能更好地工作。』
獨居的老年人如何纔能不寂寞呢?專業人士指出,獨居老人要培養興趣,廣交朋友。廣交朋友是老年人克服『獨居心理問題』的極佳途徑,趣味相投的朋友常聊聊天,傾訴內心的壓抑與不快是心理良藥。其次,獨居老人可以積極投身到社會中去,發揮餘熱。獨居老人還要學會自我調節,學會有意識轉移注意力,如發呆抑郁時,可打開電視看看娛樂節目;出現心慌、焦躁不安、害怕等現象時,可靜坐下來,聽聽積極向上的民樂,做做深呼吸等。
呼喚社會助老責任
據記者了解,現在哈爾濱市的獨居老人普遍存在孤獨、無助、有病難醫、有事難辦的境況,需要子女的關心和社會各界的幫助。
省社科院的研究員認為,獨居老人由於特殊的身體條件和精神狀況,更需要得到外界的關照。新的關照模式在家庭內部應以夫妻關照為主,社會上以社區為主。
獨居老人的子女應該付出更多,比如給老人配備聯系電話,安裝警鈴之類的求助工具,平日裡多和老人保持聯系。而社區不妨為獨居老人建立登記制度,將獨居老人的病史等相關資料登記在案,也可以參照『結對幫困』,由社區內或者社會上的志願者和獨居老人結成對子,定期上門關心幫助老人。同時,老人的單位或者是社會企業也可以無償向這些老人提供幫助。最根本的是建立一個關注獨居老人的體制和網絡,並保證日常的密切聯系和信息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