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9日電 黑龍江省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但由於受農業生產科技含量不高等因素制約,許多縣的農業生產水平多年徘徊不前。2003年,黑龍江省嘗試依托省農科院對省內10個經濟實力較弱的縣進行科技幫扶,建立了農業科技合作共建機制,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取得了農業科研單位與地方經濟同步互動發展的『雙贏』效果,走出了一條農業科研與推廣相結合的新路子。
政府重視合力推進
據農民日報報道,2003年8月,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在省農科院召開現場辦公會,決定將科技幫扶十弱縣列入全省重點工作,並投入1500萬元作為專項資金。2005年,又增加投入1000萬元,將科技幫扶縣擴大到25個。省委、省政府各有關部門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在項目、資金和組織上提供全方位保障。省農科院黨組和幫扶縣縣委、縣政府把科技幫扶、合作共建作為中心工作和重要政治任務,成立了由主要領導組成的聯合工作組,共同推進科技幫扶工作。省委組織部與省農委、農科院聯合發文,采取『競爭上崗、雙向選擇』的辦法,向科技幫扶縣公開選派科技副縣長,具體負責對農科院派駐幫扶縣科技服務團的領導,聯絡省農科院和幫扶縣縣委、縣政府,有效地促進了科技合作共建工作的順利開展。
科技幫扶『進村入戶』
建立專家工作站,搭建了面向農民的推廣平臺。為滿足農民對農業新技術的經常性、及時性需要,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投入資金300萬元,支持省農科院在十弱縣建立了10個農業科技專家工作站,設置了專家諮詢臺,開通了農技『110』熱線電話,配備了電腦、圖書、掛圖、農業技術光盤和標本,免費向農民開放。近500名省農科院專家和縣農技人員混合編隊,常年駐站,輪流值班,換人不換崗,為農民提供面對面的科技服務。
建設科技示范田,辦起了農民家門口的綠色課堂。為充分展示農業高新技術成果,使農民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用得上,省農科院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投入資金200萬元,在十弱縣建設了10處標准化核心農業科技示范田和50處鄉、村農業科技示范田,免費向農民開放,把『綠色課堂』辦到了農民家門口。每處核心示范田都集中展示8大類(新品種、新肥藥、新技術等)、100項以上農業高新技術成果,最多的達300多項。
設立致富項目,促進了幫扶縣的農業經濟發展。省農科院組織科技人員深入幫扶縣進行調研,針對各縣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確定科技致富項目。通過面向全院公開招標,確定項目牽頭所,實行首席專家負責制和目標考核制,逐級簽訂項目合同,量化考核指標,獎優罰劣,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據統計,2003年以來,累計實施科技致富項目98個,投入資金600多萬元,省農科院參加的科研人員達500多人。
『院縣捆綁』互利雙贏黑龍江省將科研單位與縣、鄉推廣體系『捆綁』使用,以科研單位為龍頭,通過開展『面對面、手把手』的科技服務和實施有針對性的科技致富項目,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做法,不僅促進了幫扶縣的增產增收,也給省農科院自身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過省農科院的科技幫扶,項目區戶均增收1206元。樺川項目區大豆種植示范戶單產由1500公斤/公頃增加到3000多公斤/公頃;延壽縣項目區作物單產平均增長了1倍;明水縣項目區高淀粉玉米和優質亞麻單產提高了近20%、質量提高了一個等級;扶遠縣和樺川縣的白漿土改造,被當地人稱為『第二次土地革命』。同時,通過科技示范田和專家工作站的示范與服務,促進了良種等物化科技成果交易,增強了省農科院的經濟實力,增加了科研人員的收入。目前,在科技示范田每年交易的玉米、大豆、小麥、水稻、馬鈴薯等良種達7000多萬公斤,品種育成者和有突出貢獻的科研人員可分得技術性純收入30%的酬金,最多可得20萬元。一大批科研人員,在科技服務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攻克了一批生產急需的技術難題。省委、省政府決定每年投入3600萬元,8年投入2.88億元,支持省農科院實施科技創新工程,有力地促進了省農科院的發展。
科研保障推廣推廣促動科研
黑龍江省院縣農業科技合作共建的做法,激發了廣大科研人員服務『三農』的積極性。究其原因,除了省委、省政府、省農科院和幫扶縣的高度重視,采取各種有效措施積極推進外,還與科技合作共建給科研單位和科技人員帶來的經濟利益直接相關。在幫扶縣建立的專家工作站和科技示范田既是農業科技服務的窗口、農民培訓的基地,也是省農科院科技成果宣傳的陣地,不僅提高了農民的科技素質,也促進了省農科院物化科技成果(種子、藥、肥等)的轉化交易,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實踐證明,農業科研單位確實能夠成為農技推廣的重要力量,但必須以保證科研創新為前提,尤其要注意處理好物化成果轉化創收和配套公益性技術服務的關系。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對農業科研機構科研基礎設施和科研人員基本工資、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充分發揮省級農業科研機構、地方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學校等在技術推廣中的重要作用,針對地方經濟發展和農民實際需要為科研單位設立推廣項目,在農業科研單位內部建立科研與推廣、公益與創收平衡互動的利益分配機制,建立科研與推廣緊密銜接的創新鏈條,形成科研保障推廣、推廣促動科研,公益支持創收、創收反哺公益的農業科技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