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木鄉平安村村支書張合義驕傲地說:『村辦企業紅火,村裡的800名勞動力不夠用,吸引著外村的勞動力就業。』本報記者 張舉生 攝
東北網4月21日電 從集體生產,到分戶經營,農民生產模式的變化,考驗著村黨支部。
發展生產,讓錢袋子鼓起來,過好日子,是農民最關心的事。村黨支部工作如果脫離農村經濟,遠離了農民的需求,說話還有人聽嗎?
佳木斯市委及組織部門很早就關注和研究這個課題,提出破解問題的方法,大膽開展實踐。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為有力地發揮農村黨組織作用,打下堅實基礎。
破解這些問題的秘訣是:圍繞解決基層組織建設與農村經濟工作結合不緊的問題,開展『融入型』黨組織建設;圍繞帶頭致富、帶領致富本領不強的問題,實施『四培養』工程;圍繞解決群眾生產生活難題,開展『走進群眾』主題實踐活動;圍繞解決貧困村脫貧問題,采取『五抓五治』措施,實施『百村昇級』工程。
黨組織建到協會上
在佳木斯,村裡的黨組織不僅局限於村黨支部,類似於大豆協會黨支部、棚菜基地黨支部、養豬協會黨小組等黨組織,與村黨支部並存,這是『融入型』黨組織建設的成果。融入,是將黨組織融入到農村新型經濟組織中。農村的黨支部,已經建在生產協會上,建在合作組織上,建在專業基地上,建在致富聯合體上。
協會有沒有黨組織,就是不一樣。2003年,樺川縣梨豐鄉成立了大豆協會,按照協會與科研單位的協議,經常有合作項目,會長武殿舉向理事分解任務,理事們再說服會員,費時費力。協會黨支部建立後,吸納了48名黨員、15名黨員理事。今年,協會又與北京一家公司簽訂了繁育5000畝良種的協議,要為會員增收36萬元。協會黨支部書記武殿舉先召集支委會,再開理事會,支委們分頭開展工作。梨樹村黨支部書記張景祥,也擔任著協會支部副書記的職務,工作得力,任務完成得漂亮,全村會員的種子、化肥,都是他一次拉回的。65歲的武殿舉感慨到,有了支部這個黨組織,協會工作纔更順利。支部研究在協會內建立會員、財務、經營等項管理制度,為農民們增收的舵把得更穩。協會幾年來指導275戶農民脫了貧,當地農民親切地稱協會為『農民科技先鋒隊』。
支部的作用,被越來越多的農民所認可。在全市1363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中,已經建立『融入型』黨組織820個,吸納了5376名黨員。
『四培養』造就帶頭人
『選支書就選張合義。』郊區西格木鄉平安村村民這樣說。張合義自家有幾處企業,致富路上走得早。連屆當選的張支書,越來越讓村民離不開。村辦企業紅火,自己村裡的800名勞動力不夠用,吸引著外村的勞動力就業;自己村生產的糧食不用賣出村,就地深加工。張支書掙錢行,花錢可費勁。
靠他的仔細,村裡自有積累有400多萬元。去年修了2.2公裡白色路面。今年還要修7.8公裡,路燈、綠化、自來水改造,都列入計劃中。
黨員在群眾中有沒有威信,黨支部在農民中有沒有威望,關鍵要看帶領農民致富的本領強不強。佳木斯市委抓住關鍵,提出把符合條件的致富能人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人,把群眾擁護的致富帶頭人培養成村乾部,把村乾部培養成致富帶頭人。『四培養』工程一投入實施,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立刻顯現出勃勃生機。
湯原縣勝利鄉伏安村,養魚專業戶蔣鳳波有大專文化,潛心養魚,從不過問村裡的事。鄉黨委變被動培養、等優秀分子上門申請,為主動結對互助。副鄉長叢海濤下派任村支書後,與蔣鳳波結成互助對子,任命他做村長助理。經過培養,現在的蔣鳳波已經被村民選舉為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在湯原縣大力發展乳業的工程中,蔣鳳波籌集45萬元資金,帶動邵丹等5戶村民開展養殖生產。新支書蔣鳳波又與村裡有養雞技術的王臣開展了互助。王臣帶動村裡11戶村民養殖肉食雞,無償提供技術服務,買回飼料賒給大家,還統一收購賣給城裡的公司。2005年,王臣入了黨,9月當選為村委會主任。為126戶村民爭取來18頭扶貧奶牛,為68戶村民爭取來34棟扶貧大棚,為村裡的學校爭取來1.5萬元資金修繕了漏雨的校捨。自來水進村,有線電視進村。黨組織建設加強後,上邊有人管事,下邊有人辦事,群眾面貌煥然一新。打麻將、喝酒消磨時間的人少了,農閑季節抓活乾,找門路掙錢在伏安村蔚然成風。
讓黨員掌握致富技術,郊區平安鄉佳新村,有47名黨員被列為致富能人培養對象。村黨支部請專家強化培訓臺灣瓜菜生產新技術。掌握技術的黨員們,在村裡創建了臺灣瓜菜基地,年收入達50餘萬元。像這樣被培養成致富能人的黨員,全市有3460人。被培養成為黨員的致富能人有1171名,1559名村乾部成為致富帶頭人,415名致富帶頭人當上『村官』。
貧困農民綻開笑臉
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目的是發展農村經濟,讓農民過上好日子。佳木斯市委分兩批選出200個亟須改變面貌的貧困村屯,確定由140個中省直單位和60多個市縣部門對口幫扶。一是解決貧困村的實際問題,二是促進貧困村黨組織提高戰斗力,這項工作被概括為『百村昇級工程』。達到『昇級』效果,每個幫扶單位都掌握這樣的操作點:抓經濟治窮變富,抓班子治弱變強,抓隊伍治散變優,抓環境治髒變美,抓制度治差變嚴。
樺南縣土龍山鎮的長青村和三王村都吃著淺表水,打上來的水是茶色的,澄也澄不清。沒有資金,打深水井的願望只能年復一年地擱淺。第一批『百村昇級工程』中,兩個村同時被確定為佳木斯發電廠的幫扶對象。2003年,價值20萬元的自來水管材,帶著電廠職工深情厚愛運進兩個村。村民自覺參與打井、接管線的勞動中來。當供水的日子到來的時候,鞭炮聲在村子的上空歡快地炸響,村民擁向井臺,幸福的笑容綻放在臉上。
郊區長發鎮長發村,村黨支部被市委組織部評為三類支部,支部的話沒有人聽,生產發展更沒人管,全村貧困戶達51戶。2004年,市中小企業局幫扶長發村。他們首先調整了村支部班子,楊喜清被選為村支書、李金山被選為村民委員會主任,三個自然屯裡的優秀轉業軍人也被充實為支委。這屆班子,把白白流淌的800米深的地下泉水,變成了商品礦泉水。安置了近40個村民的礦泉水廠年利潤30萬元。中小企業局為村子從省裡協調了70萬元鄉企周轉金,村裡用礦泉水養魚項目也發展起來。村黨支部實行『一幫一』扶貧脫困工程,現在的貧困戶,只剩下5戶。接手幫扶那年,長發村人均年收入760元,到2005年末上昇到2200元。去年,長發村支部被評為一類支部。
不能發揮作用的支部,調整起來不手軟。佳木斯對二類以下支部整頓中,調整了51名村支書。201名優秀年輕後備乾部下到百村擔任支書、副支書。投入幫扶資金7616萬元,上了240個生產項目、707個公益項目。『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目標,在黨建的實踐中,離佳木斯農民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