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3日電 在參觀圖片展的人群中,有一位頭發花白、戴著眼鏡的老者專注地觀看每一幅老照片。老人名叫王學明,當年他曾親眼目睹蘇軍進城的盛大場面。
老人早就聽說哈報要舉辦中俄友好圖片展的消息,展覽第一天他就早早地來到金安·歐羅巴廣場觀展。圖片展覽勾起了老人的回憶,他指著1945年8月蘇聯空降兵在哈爾濱火車站合影的照片告訴記者,這是當年的真情實景。那年,王學明只有15歲,家住道裡區經緯街,老百姓聽說蘇聯士兵來了,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奔走相告,整條街道都是歡迎的人流,王學明也隨流動的人群湧向火車站,當時,掌聲、笑聲、歡呼聲匯成一片沸騰的海洋,人們全都陶醉了!
那時,在街頭巷尾隨處可見蘇聯士兵,他們對待老百姓彬彬有禮,經常幫百姓乾些重活、累活,老百姓也時常為他們縫補衣褲、做些中國小吃,相處得十分融洽。孩子們還經常跟在蘇聯士兵後邊做游戲、纏著他們教俄文,所以當時的百姓們都會說上幾句生澀的俄語。
市民認出哈爾濱老街道
圖片展中,有幾幅記錄1945年蘇聯紅軍在哈爾濱活動情況的照片引起參觀者的極大興趣,許多觀眾激動地說『這是老道外』、『那是紅軍街,快看,照片上還有有軌電車軌道呢!』為進一步查證這些圖片拍攝的地點和當時的歷史背景,記者輾轉尋訪了多位專家和學者來考證這些照片背後的故事。
經過一番周折後,記者大致弄清楚了這些照片拍攝的地點和背景。根據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李述笑研究員的介紹,蘇軍押送日本關東軍戰俘的圖片發生地是南崗區的紅軍街,照片上出現的建築物是目前哈爾濱匯豐照相攝影器材公司所在地的老建築,後面的背景是火車站的鍾樓,後來拆除這座鍾樓還很費力,當年的有軌電車軌道已經在城市的變遷中蕩然無存,但許多上了年紀的哈爾濱人仍然能夠准確地辨認出照片中的老建築。
首次出現在哈爾濱的《市民歡迎蘇聯騎兵》照片,經過北京古建公司哈爾濱分公司歷史記錄員張樹菠的考證,被確定為地點就是道外區靖宇頭道街。記者來到這裡,發現已經物是人非,但老建築的格局依然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原來的泰東書局和文具店已經被飯店取代了。照片《航行在松花江畔的軍艦》經張樹菠的考證,確定為是原道外七道街的碼頭,當年這裡曾是日軍的軍用碼頭。記者查閱當年資料發現,蘇軍繳獲的日軍坦克有600多輛,停放在當時的哈爾濱跑馬場,後來移交給了東北民主聯軍。
烏克蘭女士認出小時候見到的照片
圖片展上,一位正在觀展的外國婦女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只見她正聚精會神地觀看每一幅畫面,看過照片說明後仍顯困惑,原來她不認識漢字。
於是,記者為這位烏克蘭女士尼娜客串了一次講解員。尼娜是位哈爾濱兒媳。1996年嫁到哈爾濱,在哈爾濱市一家學校教鋼琴。她可以用熟練的漢語與記者交談,但不會寫。從展覽的前言開始,記者為尼娜朗讀了本次展覽的前言和圖片說明。對於不了解的史實,尼娜會刨根問底。當看到蘇軍坦克翻越大興安嶺的圖片時,尼娜指著照片告訴記者,這種坦克在她們國家的博物館裡珍藏了許多,小時候她經常看到;當看到《中蘇簽訂友好協議》的圖片時,尼娜說這幅圖片是她小學課本裡的內容,類似的宣傳蘇中友誼的照片她還見過很多幅;她指著一張北京至莫斯科火車的照片說:『哈爾濱至莫斯科的火車我經常乘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