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照片記錄家鄉變化 老哈爾濱人用鏡頭講述哈爾濱半世
2006-04-26 10:50:56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於勇瀾 劉鋼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點擊放大】
70年代的飛機場。
【點擊放大】
1953年的飛機票。
【點擊放大】
 老哈爾濱火車站。

 

  東北網4月26日電 在哈市南崗區花園街社區有這樣一位老人,他叫朱俊蜂,今年73歲。年過七旬的他有個特殊愛好,每天騎著『二八』自行車穿行在哈市的大街小巷,用手中的相機尋找城市的變化。當朱俊蜂還是20出頭的小伙子時,他早出晚歸拍照的愛好就在鄰裡眼中成為『習慣』,時間仿佛一瞬間從人們身邊流過,不知不覺這個『習慣』被整整堅持了50年!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朱俊蜂老人收藏的與哈爾濱有關的圖片、文字、地圖已達幾千幅,其中大部分被省級博物館列為珍品收藏。

  近日,聽說老人要拿出自己的珍藏在社區辦一個紀念哈爾濱解放60周年圖片展,本報記者提前走進老人的收藏世界。翻看一張張黑白、泛黃的照片,記者的思緒也被拉進塵封的歷史。朱老告訴記者,他拍照片反映出來的不光是城市的歷史,更折射出一個城市的改變。他還要把這些照片中蘊涵著的老哈爾濱的故事講出來,希望人們能了解更多哈爾濱的歷史,在回眸歷史瞬間的過程中,關注哈爾濱的改變。老人希望在跨越解放60周年的日子裡,哈爾濱能繼續走向城市的輝煌。

  40年前流行『三大怪』

  走進朱老的家,仿佛進入了圖書館的資料室,一間不足15平方米的小屋,專門用來擺放照片、報紙等紀念品。『這些還不是全部,因為照片太多,擺放不過來。』朱老的話匣子從三張照片開始。第一張照片上有一群年輕人,每人手上拿著一個罐頭瓶子,圍在一個大洗衣盆周圍,用罐頭瓶子盛啤酒,大口大口地喝著。第二張照片是一個形狀猶如老式鍋蓋的面包,被稱為大列巴。第三張照片記錄的是一棟牆皮泛黃的二層建築,是60年代的哈爾濱火車站。

  『這三張照片,這代表了哈爾濱60年代的三大怪』朱老說,當時人們還曾為此編制了順口溜:喝酒像灌溉,面包像鍋蓋,火車站兩頭蓋。改革開放後,哈爾濱的這些老『三大怪』變成了『三大新』,以前用罐頭瓶子在大洗衣盆裡盛酒喝,而現在人們喝的是衛生、味美的瓶裝啤酒。面包從原來單一的『大鍋蓋』,變出了各種口味、各種形狀,有果脯面包、奶油面包、果仁面包……

  老朱認為變化最大的是火車站,現在的火車站早已不是『兩頭蓋』了,如今的火車站牆體已經鋪上了亮麗的瓷磚,站前還建起了氣派的步行廣場。當他說起哈爾濱歷史的變化,臉上總是泛起一絲自豪的笑容。

  50年代想坐飛機先過秤

  『我看著哈爾濱飛機場成長』,談起哈爾濱的飛機,朱老顯得是那樣熟悉。朱老告訴記者,50年代,哈爾濱飛機場叫馬家溝機場,那時飛機在較為平坦的大草地上起飛。看著照片裡的『裡2』型雙翼飛機,朱老說,他第一次坐飛機是在1953年。當時坐飛機前,乘客都要先過秤,體重合格纔能坐飛機———因為飛機小,載重能力有限,如果乘客太胖,飛機就可能出現安全事故。那次朱老要去蘭州,當時哈市的民用航線只有一條,去蘭州只能在各地機場之間『轉來轉去』———去趟蘭州要兩天時間。朱老告訴記者,坐飛機在當時是新鮮事,不過不像現在這麼舒服,那時客機飛行時發出的噪音,比現在的直昇飛機的噪音還大,坐在上面其實是挺遭罪的事。朱老小心翼翼地拿出了一張珍藏了50多年的飛機票。機票印刷挺粗糙,只有簡單的一個序列號,朱老說,『別小瞧它,那些年買東西要憑票,這張用過的機票是寶貝,能換一瓶西鳳牌白酒和一包恆大牌香煙———這些物資可都是當時在市場上用錢也買不到的稀罕物。

  隨後幾十年,朱老乘過無數次飛機,機票他都保存下來。他說:『這些機票見證了哈爾濱機場的成長,意義遠遠大過那幾瓶西鳳酒。』

  10年國慶第一座高層建成

  『你知道哈爾濱市第一座高層是哪座樓嗎?』朱老告訴記者,哈爾濱市第一座高層是哈爾濱北方大廈(現為新世界酒店),建成於建國10周年國慶前夕。大樓施工時,朱老每隔幾天就會去拍照,他給記者看了9張照片,記載的是北方大廈從1層蓋到9層的過程。它建成後成為當時哈市一大景觀,也是當時哈市唯一一座高層建築。朱老回憶,那時的北方大廈只招待貴賓,可以提供俄餐、西餐、中餐等。他說:『那時一個燒餅只要2分錢,但要是在北方大廈吃頓飯至少要花上10元錢。』

  在眾多相片中,記者發現一張1996年8月31日拍的照片。這張照片拍攝的時間,恰好是當時哈爾濱市最高建築43層的國貿大廈封頂的時間。

  在講述中,朱老又拿出一張火災現場的照片。這是1983年4月17日,發生在河圖街的一場特大火災。朱老告訴記者,哈市民用住宅高樓的興起是在這場大火後———當時近千棟民房夷為平地,隨後,這裡進行了哈爾濱市當時最大規模的重建、改造———由此出現了許多新的高層建築,哈爾濱市第一座18層民用住宅也建在這裡。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