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圖片新聞
搜 索
哈爾濱拓寬致富渠道促進農民增收
2006-04-27 22:55:29 來源:人民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農民正在水稻種棚育秧

  人民網4月27日電 不久前,哈爾濱市通河縣依山村村民袁秀蘭飼養的貉子喜產幼崽230頭。她高興地說:『去年還清了外債,今年貉子純收入4萬塊錢應該沒問題,明年翻蓋新房的錢有著落了。多虧了政府推薦的好項目,貉子好喂養,飼料也好買,畜牧站的技術人員指導飼養打疫苗,公司上門收購,政府還給資金扶持,這樣的日子真是越過越滋潤。』

  近年來,哈爾濱市扶貧辦按照因村制宜、整合資金、集中投入、定點到位的工作思路,先後分2批對全市的112個貧困村進行重點幫扶,改善了重點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和生產生活條件,拓寬了貧困農民的增收渠道,貧困發生率由實施前的53%下降到10%以下。尤其是去年以來,該市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以整村推進為載體,對重點貧困村進行扶貧開發,初見成效。

  在選擇農民增收項目上,不搞一刀切

  哈爾濱市扶貧辦針對每個村的致貧原因,在選擇農民增收項目上,不搞一刀切,而是根據群眾的生產習慣、當地資源情況、市場需求等因素,合理確定具體項目。該市在112個重點貧困村中,實施了飼養黃牛、生豬、大鵝、貉子和特色種植等項目。為巴彥縣的8個村落實了飼養生豬項目,並且扶貧部門積極與當地的龍頭企業金鑼公司聯系,幫助貧困戶簽訂購銷合同;為水草資源豐盛,適宜養殖家禽的通河縣的14個村落實了飼養大鵝項目;為自然環境適宜、有生產習慣的尚志市的兩個村落實了栽培葡萄項目。

  據哈爾濱市扶貧辦主任王碧玉介紹,去年,袁秀蘭訂購了10組種貉,扶貧資金扶持1萬元,袁秀蘭投入5000元。冬季賣貉子皮50餘張,純收入1.4萬元。袁秀蘭再以6組種貉作價歸還扶貧辦扶持她的1萬元。村民們看到效果後,紛紛找到扶貧辦、村委會,要求扶持發展貉子養殖項目。扶貧辦把農戶歸還的種貉再扶持其他貧困戶,這種『放母還犢』 、『滾動』發展的扶貧方式,極大地提高了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益。據悉,該村現已發展貉子養殖戶133戶,戶年均收入達到1.5萬元,其中120戶當年實現脫貧。

  用心服務,促進農民增收

  哈爾濱土地肥沃,但水稻產量低、質量差。該市扶貧辦得知水田中棚育秧,能使水稻增產增效,就免費向貧困戶提供搭棚用的鋼拱架,鼓勵農民進行水田中棚育秧,選擇優良品種,發展綠色水稻。采用中棚育秧後,每畝水稻增產50公斤,質量優良,公司上門簽訂單,農民人均增收195元。育秧結束後,可種蔬菜兩茬,每棟中棚增收1000元,人均增收240元。因為增收明顯,農民對建設水稻中棚積極性很高。目前,該市已發展水稻中棚5200餘棟。同時,該市大力開展能人帶動脫貧活動,建立扶貧聯合體50餘個,帶動貧困戶5000多戶。市扶貧辦對通河縣大鵝養殖扶貧聯合體扶持資金20餘萬元,購買了孵化設備和種鵝。該聯合體為周圍5個村230戶貧困戶免費發放鵝雛、指導飼養、提供衛生防疫,有效地解決了貧困戶不懂技術、銷售難等問題。2005年,通河縣的8個重點貧困村的農民人均純收入由以前的1300元增長到4600餘元。

  解決『溝坎路』、『危斷橋』,使農民行路不再難

  由於農村基礎設施年久失修,不少貧困村出現『溝坎路』、『危斷橋』,農副產品不能及時地賣出去,使農民增產不增收。行路難,已成為制約村域經濟發展的瓶頸。近年來,該市集中扶貧資金,對112個重點貧困村的村屯道路、橋梁進行了全面修建,改善了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投入扶貧資金72萬元,為巴彥縣民主村新建3座大橋,當地農民激動地說:『整村推進、扶貧開發是黨為我們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架起的一座金橋』。

  為了使有限的扶貧資金發揮更大的作用,哈爾濱市扶貧辦積極整合資源,多方籌集資金1 075.1萬元,對延壽、通河兩縣的10個重點貧困村修建了10條共20公裡的白色道路,並在道路兩側統一修建圍牆、安裝路燈並進行了綠化。在解決群眾出行難的同時,美化了環境,進一步改善了居住環境,縮短了貧困村與經濟發達村的差距,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創造了有利條件。

  創新機制帶來明顯成效。哈爾濱市112個貧困村經過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後,貧困戶自身的『造血』功能不斷增強,農民的錢袋子漸漸鼓了起來。據了解,去年該市112個貧困村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已經從三年前的1300元增長到2700餘元;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4000餘元,共有2.54萬戶、10.94萬人擺脫了貧困。

通河縣樺樹村種鵝孵化基地
村容整潔的通河縣樺樹村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