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9日電
林口,農業縣。經濟並不富裕。
可縣裡的『頭頭』們卻慧眼獨具,手抓燙手山芋,早在2003年就爭取成為全省首批5個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試點縣(市)之一。據測算,如果按當時確定的10萬人『參合』目標測算,縣財政當年『倒搭』30萬元補貼農民的『藥匣子』。
起步艱難 結果出人預料
開始,合作醫療基金、個人賬戶、藥費報銷比、起付線……一大堆新名詞讓農民一頭霧水。而更讓農民心有餘悸的是上世紀實行的農村合作醫療曾半途夭折。為解開農民心裡的疙瘩,林口縣乾部走村入戶宣傳講解。在農家炕頭、田間算細賬:除國家和省市縣政府匹配給每個『參合』農民20元錢外,農民自己每年只交20元,每天省6分錢就等於給自己的健康上了把『安全鎖』。
最注重實惠的農民,當年就有10萬人『呼啦啦』地跟進。
五林鎮馬西村農民劉明霞一家成為第一批『參合』農戶,而讓她更意想不到的是——去年末,她的丈夫因患腦血栓住進醫院,花費1萬多元。拿到藥費單後不久就報銷了3000多元。『如果俺們當初沒有「參合」,今年的地恐怕都種不上。』
一證在手 林口隨便『走』
『沒啥別沒錢,有啥別有病』,農民小病不治,大病硬挺,其緣由就是過高的醫療費擋住了他們就醫的門檻。同時,農民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的地也不乏其數。
為了讓『新農合』政策惠及更多的群眾,林口縣結合自身特點,對『參合』農民發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證』,農民憑借此證,可任意在鄉(鎮)、縣的醫療機構就醫,對疑難病癥或大病在農民自願的情況下還可轉診到市級醫院就診。並規定了起付線和報銷比例。
在五林鎮醫院采訪時,農民宗樹文剛領到老父親因治闌尾炎而報銷的300多元醫藥費。他說:『如今治病不用出鎮,不但大夫看得好,還不亂給用貴藥,這在以往俺們想都不敢想,老爹住院花了1000多元,昨天剛出院,今天就領到報銷費。』
讓所有農民搭上『健康快車』
從實行『新農合』試點至今,短短三年多的時間,林口縣『參合』的農民已由最初的10萬人上昇到18萬人,『參合』率已佔全縣23.8萬農業人口的75%。到去年年底,林口縣新型合作醫療受益面達到2.9%,共為8638名患者支付藥費663萬元,其中83人享受到最高封頂線——1萬元的補償。
今年,林口縣的『新農合』又有新動作,出臺了新政策,在農民交納的10元『參合』費中,有8元進入家庭門診賬戶,返還給農民,農民就近到村衛生所看小病、買藥可以直接從賬戶中支付。同時,各級政府的補貼金額也由20元提高到35元。
林口縣徐麗清副縣長信心十足地說,到2008年底,林口縣農民『參合率』要達到100%,年人均醫療基金將達1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