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4日電 從1999年起,哈市在不具備垃圾分類處理能力的情況下,在兩個高檔小區及部分繁華路段安放了300個分類垃圾箱。然而,僅僅幾年時間,這個當時在哈市十分火熱的新生事物如今悄然退出,被普通垃圾箱所代替。環衛部門有關負責人說,哈市現無垃圾分類設備及市民分類意識淡薄,是分類垃圾箱『短命』的主要原因。
分類垃圾箱哪去了?
在哈市市民王洪亮的印象中,從2002年7月起,他所居住的宣化街一直到文昌街街頭,原有的普通垃圾箱被一種分類垃圾箱所代替,普通垃圾箱只有一個投放口,而這種分類垃圾箱有三個投放口,分別標著可回收、不可回收及其他的字樣。按照當時媒體及各種宣傳材料的說法,這種分類垃圾箱的好處是:『增強市民的環保意識,改變了傳統的將各種垃圾混到一個包裝的做法,通過分類投放把有用的物資如礦泉水瓶、易拉罐、廢紙等從垃圾中分離出來重新回收、利用,變廢為寶。』
『這的確是個新生事物,對於增強市民的環保意識也真正有好處,還能創造社會效益,是一舉兩得的事情。』王洪亮說。他從最初的不習慣到習慣,已經適應了每天從他的汽配商店裡將垃圾直接分好投放到商店門口的分類垃圾箱裡。
然而從前年開始,王洪亮發現,這種分類垃圾箱逐漸地消失,被普通垃圾箱代替了。最開始他以為只是個別現象,今年6月1日,他好奇地走完了整條宣化街纔發現,這樣的垃圾箱已經完全不存在了。『為什麼這麼好的事說停就停了呢?』這讓王洪亮不明白,不過一個明顯的事實是,王洪亮不再把垃圾進行分類了,『因為即使分也毫無意義。』
事實上,按照當時有關部門的說法,這樣的分類垃圾箱在哈市有300多個,宣化街只是一部分。那麼,其餘投放地點是不是也這樣呢?
1日,記者來到當初安放分類垃圾箱的太平橋橋頭,發現這裡全是普通的垃圾箱,一位清潔工向記者證實:『前年就已經換了。』當記者問其換的原因時,該清潔工說:『壞了,纔換的。』
記者隨後又來到長江路,記者數了一下,路的兩側有15個分類垃圾箱,但有的早已經破舊不堪;在中央大街上,29個分類垃圾箱保管得倒是很好,但是標著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投放口顯然成了擺設,垃圾混放現象十分普遍。
『從1999年開始到去年,哈市南崗區的兩個小區和部分繁華街道及道裡區的部分繁華街道的確投放了300多個分類垃圾箱,宣化街投放了100個,從去年開始,因為具體原因,目前,除了長江路和中央大街總共還剩下40多個,其餘都用普通垃圾箱代替了。』哈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辦公室業務科科長陳錚向記者證實了這種情況。
從設立起就成擺設
事實上,按照有關部門的說法,在哈市投放分類垃圾箱顯然並不是空穴來風。哈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辦公室業務科科長陳錚向記者介紹,早在1999年之前,國家建設部就城市垃圾處理提出了在城市設立分類垃圾箱的倡議,並在全國設立了8個試點城市,這8個試點城市都是經濟狀況比較好的城市,諸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哈爾濱並不在試點之列。但是我省一家企業曾經為北京搞過分類垃圾箱設置工作,感覺如果要在哈市設立也應該能成功,就向政府有關部門建議,在哈市設立分類垃圾箱。但當時哈市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按照道路環境要求,哈市需要1萬餘個分類垃圾箱,一個普通的分類垃圾箱要500元左右,不鏽鋼的要1000元左右,顯然哈市財政支持不了,後來,經過哈市政府同意,先在哈市的南崗區和道裡區的部分繁華街道做試點,采取企業招標的形式,在分類垃圾箱上做廣告,吸納企業出資,經過競標,哈爾濱市正大房地產開發責任有限公司率先在哈市長江路上投放了分類垃圾箱。『當時我們的初衷是,一是哈市有了這樣的分類垃圾箱,可以與國際接軌;二是可以通過這種形式增強市民的環保意識,因為城市垃圾處理的最終目標是分類處理,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陳錚說,後來逐漸投放的這些分類垃圾箱除了南崗區宣化街上的100個是南崗區政府出資設立外,其餘的都是企業出資。
據哈市南崗區城管局的有關人士介紹,宣化街的100個分類垃圾箱是當初對南崗區進行改造時設立的,當時是哈市城管局要求南崗區作為分類垃圾的試點區,由區政府出資。設立分類垃圾箱時也考慮到了可能會出現垃圾混放的現象,但為了街道整體布置的完美統一,還是於2002年10月份在宣化街上設立了100多個。
中央大街管理處環衛科科長鄭建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央大街是在去年的時候,由深圳一家企業出資設立了30個分類垃圾箱,今年因為一個分類垃圾箱被人扔煙頭燒毀了,現存實際是29個,『當初我們設立的時候就是考慮中央大街作為哈市旅游的一個窗口,要培養市民慢慢形成環保意識。』
2日,記者分別采訪了出資在長江路和中央大街設立分類垃圾箱的兩家企業的相關負責人。他們均表示,『出資的本意就是通過這種形式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當然,企業也是想利用這個載體做形象廣告。』
"短命"的官方解釋
對於這樣一個當初無論是相關部門和出資的企業都本著『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的好事,變成了今天這樣的局面,面對記者,陳錚顯得很無奈。他承認當年哈市進行的垃圾分類收集試點並不成功,哈市後來也沒有進行正式的垃圾分類收集。
他向記者介紹,實際上造成分類垃圾箱短命的原因並不復雜,目前哈市的垃圾中有用成分不高,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經過專家測算,當垃圾中的有用成分達到39~52%%時,垃圾分類收集的投入和產出纔能達到平衡,但是經測算,現在哈市的垃圾中有用成分只有不足30%,分類收集成本過大,長時間的資本投入,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很難運行下去,這也是為什麼沒有企業在這個項目上進行投資的原因。『投入兩元只收回一元,甚至更少,誰會乾這樣的買賣?』
陳錚說,另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現階段哈市還沒有一個完善的分類垃圾終端處理設施,無法對分類收集後的各種垃圾進行分類處理,終端問題沒有解決,那要求初端如何就是一句空話,也就是說,即使在市民那裡將垃圾進行分類投放,清潔工分類裝運,但到了垃圾處理廠,還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統統放到一個場地處理。『市民的環保意識不強,也是造成分類垃圾箱短壽的原因之一。』
在采訪中,一些市民對分類垃圾箱的短壽問題提出了質疑,哈市市民王先生說:『既然這個工程在設立之初就成了擺設,那麼,政府部門為什麼在此之前沒有進行充分的論證和調研?僅僅是為了向市民宣傳環保意識,就盲目地設立和普通垃圾箱沒有任何區別的分類垃圾箱?這種投資實際就是一種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