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2日電 題:妙手濟世 仁心立德——記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骨科主任郝克強
記者 印蕾
『我是一名醫生,應該多為病人看看病,多為患者解除病痛。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分內的事情,是我的職責所在。』交談中,這是他最常說的一句話。言必行,無論是作為一名普通的醫生,還是當上了骨科主任;無論是身體健康,還是病魔侵蝕了他的身體,他一直這樣說,也始終這樣做。
他就是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骨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郝克強。
精打細算,為病人省錢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現任院長徐秀玉,2003年進院工作。談起郝克強,有一件事情讓她印象最深刻。剛到院裡工作不久,她召集科室主任召開了一次座談會。座談會上,郝克強圍繞讓患者少花錢,治得起病進行了發言。徐院長感觸很深,『解決病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現在成了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那時郝主任就已經在考慮這個問題了』。
從醫三十餘載,郝克強妙手回春,從死神手中挽救了很多生命,但在治病的費用上,他總是想方設法幫病人省錢。他經常教導學生『一定要把患者拿來治病的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郝克強將骨科開藥和收費的『閘門』把得緊緊的:他在日常接診時,除了仔細地詢問患者病情、查體外,還認真地閱讀病人帶來的病史資料,能不重復做的檢查盡量不做,避免了不必要的費用負擔,也節省了就診時間,使病人在盡短時間內確定診斷和治療方案。骨科的農村患者較多,對待特困戶,用什麼樣的紗布、器材和消毒藥,郝克強精打細算,能省一分是一分。
他經常在為患者省錢方面多動腦筋,積極主張反復使用消毒敷料,甚至一件手術衣的布料尺寸他都精心計算,為患者節省了大量的手術費用。一位經濟極其貧困的患者,由於手術創面大,為嚴防術後感染,需要每天換藥,對患者而言,這些大量的換藥紗布也得用錢買。郝克強幫他出主意,買來純棉毛巾,每天交替清洗、消毒換藥,單這一項就為患者節省了幾百元。
為了病人的利益,和善的郝克強有時會顯得近乎『霸道』。骨科經常需要的人工關節,進口的要3—4萬元,他主張采用國產的。北京一個廠家以低於賣給其它醫院的價格賣給郝克強,後來廠家幾次要求漲價,廠家代表表示,『你們價格老這樣太低,我們會賠錢的。』郝克強態度強硬:『我做手術時,你還是小學生呢。你說說你漲價的道理,是工藝貴了?還是材料貴了?』郝克強較真地畫出這個人工關節示意圖,對方看出郝克強真是行家,也就作罷。理論上講,這些材料進到醫院賣給病人,多少要加價;而遇到經濟困難的患者,郝克強卻總是找到院領導『求情』,少加價或者不加價。
拒收『紅包』,為貧困病人『倒貼』
『2005年,哈爾濱市道裡一患者,右手中指腫瘤,800元。
2004年,伊春患者劉霞,左上臂小肉瘤,1000元。
2004年,集賢縣患者田淑珍,雙側肘關節骨膜軟骨瘤,1000元。
2003年,遜克縣患者宋愛林,大腿內側脂肪肉瘤,1000元。
2003年,阿城患者孫發基,?骨腫瘤,1500元。』
這是骨科護士長程淑萍給我們列舉的被郝克強退回去的『紅包』。老護士長王秀雲回憶說:『我幫郝主任退回去的紅包太多了。』有時病人家屬實在不托底,他就先收著,可一進手術室,郝克強馬上把紅包交給護士長,由她退回給病人家屬。『作為醫生,我拿不了這錢,很多病人看不起病啊。醫生兜裡揣著紅包,卻看著病人吃饅頭,喝白開水,這是我無法想象的。』
非但不收紅包,遇到貧困病人,郝克強還要自掏腰包,為病人捐錢。阿城患者李笑芬,從生下來,腰上就有一個包,而且越長越大。從小就沒有父母,為治病,家裡房子、地都賣了,走了多家醫院,終於有一家醫院可以收治,但手術費需要6萬塊錢。李笑芬放棄了。後來,她試著來到哈醫大附屬腫瘤醫院,找到了郝克強。就在馬上安排手術時,考慮到手術費用,李笑芬再次想放棄。郝克強了解到她的情況後,握著她的手說,『不能因為沒錢就不治病呀,我會幫你想辦法的。』精打細算,又在減免了一些費用後,還需要3萬塊錢。可就這3萬塊,李笑芬也拿不出來。郝克強幫忙聯系到阿城市婦聯,資助其1萬塊錢。在錢還沒有到位的時候,郝克強就為李笑芬做了手術。由於手術創面大,術後還得輸血。可這時李笑芬原先交的錢不夠了,如果錢再不到位,血漿就提不出來。不輸血,患者就面臨大出血,甚至有生命危險。就在這時,郝克強從自己兜裡拿出1000元,存進了患者賬戶,李笑芬得救了。那年除夕,郝克強還從家裡帶來餃子,送到李笑芬的病房。
在外人眼中,外科醫生收紅包、有『外撈』,富得流油。然而,做了30年的外科醫生、又身為三級甲等醫院的科主任,郝克強出手卻一點也不『大方』。去年,單位搞集資建房,郝克強在高層和多層之間選了多層;比他年紀小的同事都要了100多平方米的,他卻挑了80平方米的。院領導給他開『綠燈』,選大房子,錢可以緩付。郝克強還是沒同意。其實,同事們都知道,郝克強沒那麼富裕,房子的首付款是東拼西湊纔湊齊的。
『作為醫生,不能想發財;醫生發了財,病人就要遭罪』,郝克強坦誠地說:『物質追求無止境。住上了50米的房子,可能還想住100米的,還想住200米的。作為醫生,追求這些不合適。為病人多看病,我體會到了更多的快樂和欣慰。別人來感激你,說些感激的話,不值錢,但是對醫生來說,這纔是最大的慰藉。』
心系病人,用滿腔熱情融化醫患之間的冰封雪嶺
大家都說主任(醫生)是說嘴的,住院(醫生)纔是跑腿的。可郝克強除了動嘴,還經常跑腿。按規定,主任不用每天都查房。即便查,手術前後各一次就行了。郝克強平均每天要查兩次。常常是上班時間未到,他的身影已活動在病房裡了。摸摸病人的腦門;為病人拉拉被角;把病人的鞋放在方便下床的位置,邊做邊囑咐病人:『聽話、放心,大夫會給你治好病的。』
對待病人,郝克強更像一位笑容可掬的長者和親人。他的言行也潛移默化影響著科裡的每一位同事。骨科副主任王玉學對此深有感觸,郝主任經常對大家說,『為醫責任大,病人得了病,病人及家屬往往把醫生視為救命稻草,因服務態度產生醫患矛盾是最低等的錯誤,也是最不應該犯的錯誤。』
郝克強說:『作為一個醫生,我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的確,他身體力行實踐著做為醫生的職責與使命,以自己的滿腔熱情融化了醫患之間的冰封雪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