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郝大夫的那一雙手:記與病魔抗爭無私奉獻的郝克強醫生②
2006-06-13 14:55:19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陳寶林 賈輝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13日電 與郝克強握手時,心頭突然湧出一股悲涼。這是一雙病人的手,黑瘦,乾枯;然而這又是一雙充滿著神奇魔力的手,曾多少次在手術臺前從容處置,舉重若輕,把一個個危重癥患者從死亡的邊緣拉回。

  如今病重的郝克強暫別了手術臺,同事們都說,想念郝主任的那雙手。

  (一)那雙手,把手術化為了藝術

  無影燈下,空氣近乎凝固。突然間,血管破裂,血如泉湧,病人命懸一線。『快找郝克強!』幾分鍾後,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一雙手開始忙碌:嫻熟地找到出血點,准確地掐住血管,細心縫合……危機解除,人們都長出一口氣:老郝,又多虧了你!

  在醫大附屬腫瘤醫院,類似的情形曾多次上演。不論是院裡哪個科室,一旦在手術中遇到血管大出血現象,都找郝克強來救急,幾乎每次都轉危為安,他也因此被稱為『消防員』。郝克強的學生及助手李連財由衷贊嘆:郝主任的手感很特別,就像是他的『第三只眼睛』,做起手術來游刃有餘。省內的一位專家同行也講:『郝克強做手術是一種藝術,堅決老練,一刀下去,哪是血管哪是神經絕不含糊!』

  把手術做成了藝術,這深厚的功力,來自於多年的不懈追求和艱苦磨礪。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動蕩的日子裡,郝克強懷著對醫學事業滿腔的熱愛,靠頑強毅力自學了大學本科整套醫學基礎和臨床教材,並在1981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武漢同濟醫科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在校期間,他如飢似渴地學習,為職業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腫瘤醫院工作的20多年間,郝克強仍刻苦鑽研同領域的先進診治技術,積累了豐富臨床經驗,成為一名省內知名的骨科專家。他們科室在省內率先成功開展了單、雙開門法頸椎椎板成型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高位頸椎管內腫瘤切除術等高難手術。

  對老郝手上的絕活兒,頭頸科的賈深汕主任深有感觸。這些年來,他與郝克強合作了不知多少次,他還記得,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他們科進行一種名為『游離空腸移植重建及下咽頸段食管癌術後缺損』的手術,邀請郝克強前來幫忙。血管的銜接是這種手術的關鍵,成敗往往就系於纖毫。郝克強沈著應對,連續7例手術全部成功,血管吻合率100%這項成果後來受到了上級部門的表彰。

  賈深汕說,老郝第一學歷並不高,僅是醫士出身,但憑著對這項事業的熱愛和頑強的鑽研精神,成為同行中的佼佼者,特別是他的顯微外科手術技術在院內首屈一指。現在老郝病休,許多科室都好像被『閃了一下』,有些手術都不敢接了。

  (二)那雙手,讓多少愁容展笑顏

  經過一個五六個小時的復雜手術後,從臺上下來,脫去白服,洗了手,郝克強已幾近虛脫,回到家中一頭躺在床上,累得連飯都不想吃———這是典型的郝克強工作寫照。從20年前開始,是這樣,7年前做了單側肺葉切除手術後,仍是這樣。一直到去年末發現癌瘤復發,他就這麼忘我地忙碌著。

  由於長期反復受X光照射,他的皮膚變得粗糙了,汗腺也開始萎縮,尤其是那雙手,已好多年都不出汗了。而正是這雙不會出汗的手,讓許多患者如沐春風,重新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

  19歲的消防警苑愛時在訓練中摔傷了腿,到院後被診斷為骨肉瘤,在確定治療方案時許多人都傾向截肢。望著那張年輕的臉,郝克強心情復雜:截肢當然很省事兒,但一個青年人的生活可能就此毀了,而保肢體又要擔負一定風險。最終他把困難留給自己,采取了人工關節手術。術後,苑愛時重返崗位,堅持工作,被譽為『警營中的保爾』。

  同事們說,老郝做手術從來都是站在患者的角度看問題,盡量為患者保住肢體,或做到少缺損一些,為此不惜冒一定的風險。

  單肺切除手術的放療期間,郝克強堅持每周兩次出專家門診。雖然郝克強對自己的健康毫不在意,但對患者的安危卻時刻記掛心頭。多年的經驗,讓郝克強洞悉患者的感受,了解他們的需求,在醫治他們身體傷病的同時,用一顆愛心撫慰他們心靈。平時科裡加班最多的就是他,一有空閑兒就到病房裡轉,問問這個的病情,摸摸那個的額頭,或坐下來說一會兒寬心的話。

  有一次,郝克強給一名腳部畸形病人做完矯形手術後,擔心病人買不到合適的鞋子,就回到家裡,用他那雙拿手術刀的手做起了針線活兒,連夜趕制出了一雙特殊的鞋子送給病人。

  阿城患者李笑芬永遠都不能忘記,2004年大年三十那天晚上,郝主任到病房探望剛做過腫瘤切除手術的她,並端來了熱騰騰的餃子。

  郝克強妙手仁心,贏得了人們的贊譽,許多患者慕名前來向他求診,他用剩下的一側肺葉支橕著身體,滿負荷地勞作著。20年來,累計做手術5000餘例,從技術層面講成功率達100%。

  (三)那雙手,橕起了一片天

  『這輩子作為一個醫生,我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兒,如果可以重頭再來,我還要拿起手術刀。』從21歲開始,郝克強的一雙手就與手術刀結下不解之緣,無怨無悔地撲在這項事業上。如今在病床上,遠離手術臺的他心中難免有些空落落。惟一寬慰的是,他的那些同事和弟子們沒有讓他失望。

  多年來,他通過言傳身教,把自己的經驗和技術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人。

  1996年,郝克強成為碩士研究生導師。他常教育自己的學生說:『要做一個好醫生,必須先做一個好人。』『醫學是經驗學科,年輕的醫生應該勤學苦練,不斷地學習,善於逐步積累經驗和技術,從而形成一個完整正確的診斷思維。』不管手術大小,不管病情輕重,郝克強都要求年輕醫生重新翻閱相關醫學材料,進一步加深認識和理解,還根據下級醫生的級別選擇相應的手術,讓年輕人獨立完成,而他守在一旁當助手指導。

  郝克強擔任科主任之後,為了增強學術研討氛圍,建立了術前討論、術後總結制度。在每一個病例中,郝克強都要邊做邊詳細地講解手術成功的要領和應注意事項,這樣既使患者治療方案更加科學合理,也在研討中讓下級醫生學到了經驗,增長了見識。

  在教學和實踐中,郝克強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科裡一位年輕醫生說,郝主任從沒跟病人紅過臉,卻因為我們有些時候的懶散疏忽而發火,而且很嚇人。在指導論文時,不管有多忙他都要親自指導,從產題、實驗到總結,一步都不放過,對投機取巧或不太精確的提法,堅決要求修正或刪掉,一點兒通融的餘地都沒有。有一名學生的畢業論文,郝克強前後一共修改了七次之多。即使在他抱病臥床之際,還為今年畢業的研究生反復修改論文。

  他的悉心教誨,讓年輕人受益匪淺。他的一名學生在讀研期間被評為了『全國十佳大學生』,有4人考取了博士研究生,獲得各自導師的一致認可。

  今年春節前後,因為病情惡化,郝克強曾幾度昏迷,然而當年輕醫生做完手術去看望他的時候,身體極度虛弱並不斷咳嗽的郝克強問的第一句是:『今天的手術成功了嗎?病人現在怎麼樣?』有時還問科裡有無疑難病人,『如果有困難就找我,我現在還可以把把關……』殷切之情,感人淚下。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