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科技·衛生
搜 索
以創新求發展--記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劉合
2006-06-15 14:12:35 來源:東北網  作者:高長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劉合展示采油工程研究院的科技成果
劉合


  東北網6月14日電 題:『以創新求發展,油田的明天更燦爛』——記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劉合

  記者 高長利

  劉合,1961年生,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大慶石油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獲得國家級獎勵2項,省部級獎勵8項,國家專利10項,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劉合在解決石油開發中出現的傳統注水工藝層間乾擾、測試精度方面研制出集多層注、采、測、調於一體的剩餘油挖潛配套工藝,研究了井下采油工具動態監測技術及系統,適應了油田采油工具實驗研究的多參數、動態、綜合監測與控制的需要,2005年被授予黑龍江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榮譽稱號。

  約定的采訪時間到了,可是劉合遲遲未出現,辦公室的人說,他正在樓下的會議室抱病參加項目的專題討論會。作為油田公司的副總工程師,他傾其心血為『創建百年油田』孜孜不倦的探索,提供技術支持;作為兼任的油田公司市場開發部主任的他,則要滿世界的飛來飛去,忙著以技術換市場、換資源,開闢著一塊塊新的『大慶油田』。

螺杆泵采油設備的研究傾注了劉合的心血
螺杆泵采油設備的研究傾注了劉合的心血

  對油田的熱愛,構築了他孜孜不倦的動力

  1982年,劉合從大慶石油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大慶油田第四采油廠工作。從此,他踏上了為石油工業事業拼搏、奮斗、探索的道路。時光荏苒,經過24年的摔打和磨煉,他由一名大學畢業生成長為科研專家。2005年,44歲的他被任命為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20餘年艱辛而又輝煌的歷程,是與他勤奮的學習和鑽研密不可分的。2001年,油田公司選派他赴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深造。為早日通過語言關,他主動與同學對話,不放棄任何機會進行聽說訓練,不怕說錯,不怕笑話。他抱定了一個原則:寧可中午不休息,晚上少休息,也要不遺留學習問題。於是,每天都要在半夜十二點以後睡覺。為了跟蹤國內外油田發展狀況,他把近幾年SPE上所有的采油工藝方面的文章全部搜集起來,進行系統學習研究。一遍讀不懂就再讀幾遍,直到讀懂;沒有時間讀的,就復印下來帶回國繼續攻讀。為全面掌握加拿大石油工業和科技進展情況,人生地不熟的他多次奔波,聯絡、溝通,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最後,他走進了阿爾伯塔石油研究院,以演講交流的方式圓滿完成了異國之行。

  『每逢佳節倍思親』,學習期間的困難、單調的生活撩撥著劉合的思鄉之情。沒能見到老父親的最後一面,則成為了他心中永遠的痛。2001年初父親就已經重病不起,作為唯一的兒子,他以『忠孝不能兩全』寬慰自己,毅然踏上了異國他鄉的學習征程。在他知道再也見不到父親的那一天,這個剛強漢子的眼淚終於止不住滑落臉頰……一年後,當他滿載學識重新踏上家鄉土地的時候,纔有機會在老父的墓前訴說身處異國他鄉的思念,懇請他的原諒。

  劉合回國不久,接任了采油工程研究院院長的工作,他以更加飽滿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他沒有休過節假日,每周都有三四天的晚上在辦公室裡伏案。為完成科研項目,他有時在辦公室一住就是十多天。而他的家離研究院步行也僅僅15分鍾的路程。在項目開題、鑒定以及油田開發技術座談會的准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時,他患重感冒,醫生勸他休息,但他沒有聽從勸告,就在辦公室打點滴,一只手打點滴,另一只手翻材料,處理日常工作。晚上,與邀來的老專家、技術人員討論,常常到深夜。一天晚上,他高燒40℃,只好在11點多鍾把大夫接到辦公室打點滴。大夫說:『沒有見過你這樣的領導,乾起工作不要命。』由於工作忙,他三次中斷點滴,導致感冒一次次加重,前前後後拖了20餘天。

  即使工作再忙,他也沒有放棄學習。他常說:『學無止境,越學越感到知識不夠用』。在獲得博士學位後,他又攻讀了中國科技大學的博士後,在知識領域裡開始了新的求索。他相信,自己的學有所成一定能給油田可持續發展增添新的動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2002年,采油工程研究院的工作實現了他上任後的開門紅,在全面完成經營責任目標的同時,創出了橋式偏心分層開采配套工藝技術,獲得集團公司一等獎等6項新成績,受到了各方的好評。

  對科研的探求,凝鑄了他求真務實的品行。劉合常說:『科研成果必須要在生產實際中應用,如果得不到應用,即使拿了「紅本」,也是徒勞無功的。』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多年來,他養成了經常深入基層,與采油一線的工人交流、溝通的工作作風。他要求他的團隊,工作要務實,要向油田的實際出發,對於技術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要敢於面對現實,共同探討解決方案。

  在第四采油廠擔任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期間,他帶著技術人員把提高科技技術作為工作重點,選准主攻方向,加大攻關力度。1997年,列入科技工作計劃的科研攻關項目52項,新技術推廣51項,現場試驗9項,全部完成進度計劃並取得一些突出成果和部分階段成果。其中有6項科研成果申報並通過局級評定,2項新技術推廣項目通過局級驗收。僅這一年,各類科技成果取得增油7.79萬噸,降水49.92萬立方米,節電126.42萬千瓦時,增注83.64萬立方米,獲得純經濟效益6598萬元。

  2002年新年剛過,劉合就帶領科技人員深入采油廠,開展調查研究,查找出油田生產中難題86項。回來後,經過技術委員會及有關部門的論證,確立了20項攻關課題,5項新技術推廣項目。由於針對性強,符合生產實際,當年就有23項順利通過油田公司的開題論證。針對同心集成注水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他積極組織攻關,在采油廠的大力配合下,該項技術在工具結構、管理和操作程序都有了較大改進,長度由原來的2.6米縮短到1.8米,重量由20公斤減少到10.7公斤,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成功率則由過去的70%提高到90%,測試周期提高了近一倍。

  油田有句行話:壓裂不注水,等於白張嘴。注水是油田開發的基礎,大慶油田有1/4薄差油層,厚度僅為0.2米至0.4米,當時的注水技術對這樣的油層很難實現有效注水。2001年,劉合立下軍令狀,短期內在薄差層注水工藝技術上實現突破。劉合到試驗現場,和科研人員一道摸爬滾打,廢寢忘食,夜以繼日,成功地研制出了『兩小一防』、『同心集成』等注水新工藝,攻克了薄差層注水難關。如今,『兩小一防』、『同心集成』注水新工藝更加成熟,已成為大慶油田的分層開采配套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前,螺杆泵采油設備在生產中存在定子橡膠溶漲、杆斷脫的現象,被工人們形容為容易『脫褲子,包餃子』的蠢笨家伙。經過3年的努力,劉合和他的團隊解決了螺杆泵驅動裝置過高、噪音大及裝置密封問題,實現了低噪音、零排放、零污染;通過有限元分析、橡膠材質優選、杆柱優化設計等,解決了螺杆泵定子橡膠溶漲、杆斷脫等問題,延長了螺杆泵的檢泵周期,提高了螺杆泵的使用壽命。在世界上,他首先將螺杆泵應用到油田聚合物驅油和三元復合驅油技術上,不僅在國內各大油田應用,而且還打入了國際市場。現已規模推廣應用2000多口井,此項技術200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油田的同事都親切的稱呼他『合總』,他『以和為貴』的人格魅力感染了大家。假日裡,他最喜歡的事就是在他的辦公室擺龍門陣,沏好一壺茶,煮上一杯咖啡,邀請科研人員針對攻關中的問題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謙虛、民主之風躍然而出。在他的帶領和感召下,一個優秀的團隊誕生了,一個個科技希望之星正迅速的成長。

劉合:以創新求發展,油田的明天更燦爛
劉合:以創新求發展,油田的明天更燦爛


  以創新求發展,為油田燦爛的明天不懈努力

  資源有限,科技無限,劉合深感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實現油田持續發展,必須走科技自主創新之路,堅持以技術換市場、以技術換資源。創建百年油田,給科技攻關者又一次展現風采的舞臺。儲采失衡、產量遞減、含水上昇等種種開發難題,向劉合和他的科技團隊再一次提出了艱巨的挑戰。肩負油田發展的重任,劉合坦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靈,以創新求發展,油田必有燦爛的明天』。

  身為市場開發部主任,劉合十分重視科技成果的轉化,努力開拓國際技術市場,積極推廣采油新工藝、新技術成了他工作的又一個重點。以技術換市場成為推進科技自主創新、不斷發展企業的核心技術的『新招』。只有這樣,大慶油田纔能在國際市場上大有作為。為此,劉合制定了積極的市場開發策略,將油田的二級單位以提高服務作為工作重心,大力實施『櫃臺前移』和跟蹤服務,實現了由管理型企業向服務型企業的轉變。他采取『走出去』的戰略,從油田到油田的二級單位,各級領導必須親自帶頭闖市場的營銷措施,市場開發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在劉合的倡導下,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打出了推廣特色優勢技術牌,以技術換市場的戰略逐步開始實施。2005年,『聚驅提高采收率』項目成功打入哈薩克斯坦、印度尼西亞和大連油田市場,這標志著油田公司的特色優勢技術在國內外得到了一致認可。『企業的目標是在風險最小化的情況下,實現利潤最大化。』劉合說。

  3年來,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在大慶油田內部推廣應用新技術22項、1960口井,為油田創造了近5億元的經濟效益;在國內12個油田推廣螺杆泵采油、橋式偏心分層注水技術等10項技術,創產值2100多萬元;在哈薩克斯坦等國家應用分層注水、機械堵水等4項技術,外匯收入近400萬美元。

  『我停不下來』,當劉合甲狀腺手術出院人們勸他多休息兩天的時候,他說,『家裡要辦的事情太多,外面的世界變化又快,許多機會稍縱既逝,我個人雖然休息好了,可能油田的損失就大了。』說完,他就踏上了去蒙古塔木查格的飛機,向著新的目標飛去……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