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森林在沙區安家 黑龍江省防沙治沙成果初顯
2006-06-19 10:36:46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牟景君 賈紅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19日電 到去年底,黑龍江省沙區造林保存面積已經達到39.12萬公頃,沙區森林覆蓋率由建國初期的不足2%提高到了9.39%。目前,我省已建成了20多個萬畝以上的固沙造林基地和400多個防護效益最佳的樟子松防沙林網。在沙區范圍內初步具備了區域性防護林體系的雛形。

  17日,在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到來之際,由省林業廳乾部組成的宣傳隊冒雨來到省森林植物園,他們向游人講解當前防治荒漠化和乾旱重要性以及我省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的相關知識,並力圖通過這種走近群眾的宣傳形式,喚醒並號召市民關注我們所共處的這片藍天黑土。

  治沙融入智慧嫩江沙地披綠

  我省雖然森林資源相對豐富,但同樣面臨著土地沙化的威脅。省林業廳三北站站長潘凌安介紹,我省的沙化土地主要集中於齊齊哈爾和大慶市的9個縣(市、區)。從地理位置上看,這片沙化土地集中於我省西南部半乾旱地區,分布在嫩江流域下游的衝積平原上,因此稱之為嫩江沙地。這片狹長的沙化土地總面積為528663.3公頃,其中有明顯沙化趨勢土地395073.5公頃,流動沙地1019.5公頃,半固定沙地10881.7公頃,固定沙地441287.3公頃,沙化耕地75474.8公頃。

  多年來,我省防沙治沙的重點始終圍繞嫩江沙地展開。尤其是從2001年開始,三北四期工程將防沙治沙工程列為其中一項重要的子工程,由此嫩江沙地的治理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在沙地上種樹、以人工力量改變沙區的生態環境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在開展防沙治沙工程建設時,沙區乾部群眾和林業部門可謂絞盡腦汁。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摸索,他們總結出了松嫩平原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嫩江沙地固沙造林模式、樟子松抗旱造林模式等很多具有極高推廣價值的營造林新模式。而且近年來,一些兼顧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的治沙模式也廣受關注。如起源於我省泰來縣的莊園式生態治沙模式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這種模式既解決了農田防護林管理與農田開發的矛盾,又利用防護林對牧草和農田的庇護作用改善了區域小氣候,因此廣受歡迎。

  在傳統的觀念中,防沙治沙一向完全依靠人力的艱苦工作,不過,近年來,隨著一些現代化手段的應用,防沙治沙的科技含量也在逐步提高。從2001年以來,全省各地在人工踏查的基礎上,又將規劃造林地塊全部用GPS確定地理坐標,從而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防沙治沙動態監測和管理。此外,一些先進的造林技術也被強制性推廣,像『泥漿造林法』、『多樹種混交造林』等也被作為硬性指標在全省大面積推廣應用。

  轉換機制破解資金難題

  防沙治沙工程的開展並非一帆風順。當前,這項工作首先面臨著資金短缺的困擾,目前我省防沙治沙造林畝成本為300元左右,但是,國投資金每畝僅100元,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進一步轉換機制,放寬政策,鼓勵社會各界參與沙區建設就顯得非常重要。

  潘凌安介紹,近年來,我省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調動全社會參與造林的積極性。比如允許國內外企事業團體和個人投資,跨地域、跨行業、跨部門綠化宜林荒沙(山)荒地,創辦綠色產業,不受所有制限制;在經營期間,可以實行復合經營,林木、林副產品可以進入市場,用材林20年,果樹7年免收一切稅費等等。與此同時,農民對發展林業產業也有了一定的認識,有些農民還主動學習造林技術,拿出自家承包田造林。應該說,機制的轉換,極大地調動了社會各界投資治沙造林、興辦沙產業的積極性,也拓寬了造林投資渠道,緩解了造林經費短缺的問題。

  未來五年25萬公頃沙地待換『綠裝』

  采訪中,很多業內人士指出,防沙治沙工程絕不會一蹴而就,尤其目前,這項工程正進入『啃骨頭』的攻堅階段,工程的繼續開展仍面臨諸多新問題。

  近幾年我省春季經常發生連續的乾旱天氣和風蝕沙埋,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也就得不到保障。個別地方由於草原載畜量過大,超載放牧造成草原沙化、退化的現象還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此外,樹種結構單一,混交林比例少仍舊屢見不鮮。目前全省防沙治沙林工程中,營造楊樹造林面積仍佔總造林面積的70%以上。雖然近幾年各地紛紛加大了樹種結構調整力度,『楊家將』一統天下的狀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從根本上改變造林樹種單一的現象,增加混交林比例尚需很長一個過渡階段,而樹種單一又導致個別地方病蟲害發生率較高。

  潘凌安介紹,林業部門在著力解決以上問題的同時,還將繼續研究沙化土地治理模式推廣體系和推廣機制。雖然目前我省已經研究總結並推廣了很多具有很高推廣價值的固沙造林和治理模式,但是這些模式還需要組裝配套,形成一個完整的推廣體系,發揮其綜合效能。根據國家的總體規劃,『十一五』期間,我省防沙治沙工程需完成治理面積25.92萬公頃。因此,有力的遏制土地沙化趨勢,改善現有沙區的生態環境,眼下亟待開展的工作還有很多。

  鏈接

  6·17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的由來

  為了紀念國際社會達成防治荒漠化公約共識的日子,提高世界各地公眾對執行與自己和後代密切相關的『防治荒漠化公約』重要性的認識,1994年12月19日,聯合國大會宣布6月17日為世界防治荒漠化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從1995年開始紀念。

  今年的6·17宣傳主題

  今年是『國際防治荒漠化年』和國家林業局提出的『防治荒漠化宣傳年』,宣傳重點是以國際防治荒漠化年活動為主線,圍繞『防沙治沙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宣傳主題開展宣傳。

  我省沙區的分布

  我省沙區主要分布在齊齊哈爾地區的齊齊哈爾市郊區、訥河市、富裕縣、甘南縣、龍江縣、泰來縣,大慶市的大慶郊區、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肇源縣等9個縣(市、區)。

  何謂荒漠化

  荒漠化是指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乾旱、半乾旱和亞濕潤乾旱地區的土地退化。

  土地沙化的危害

  土地沙化給沙區農牧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了嚴重危害,在我省千裡風沙線上有30多萬公頃農田,25萬公頃草原受風沙危害,據調查,每年因風沙危害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2億元。土地沙化不僅造成了生態環境惡化,可利用土地資源銳減,縮小了人們生存和發展空間,而且還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加深了貧困程度,威脅到當地群眾的生存,影響到社會的穩定。

責任編輯: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