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30日電 在清河林區,育林林場是一個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生態和諧、環境優美的示范林場,它就像魅力四射的明珠光彩照人,而拭亮這明珠的,就是清河林業局育林林場黨支部。
這個黨支部一班人,一心帶領職工發展多元化經濟,上產業項目,千方百計致富奔小康,全場人均年收入已達7314元。
2000年,林場黨支部敏銳地意識到,林區要想發展,必須充分依據育林的實際,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建立起支橕林場經濟的立場項目。
在黨支部的努力推進下,林場依托刺五加在林場廣泛分布的資源優勢,與科研院校進行技術合作,建成了一個年產36噸的刺五加參茶廠。這是一個綠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前景十分看好,在近幾屆哈洽會上曾被評為森工參展最暢銷產品之一。
近兩年,為幫助這家企業進一步擴大經營規模,黨支部建議他們采取承包經營的辦法,將其租賃經營。企業率先招商引資栽種了五味子,率先用資本運作的方式讓職工群眾入股參股,實現了家家成股東、戶戶是股民的局面。企業也因此吸引投資30萬元,擴大了進行產品精深加工的能力,不僅解決了擴大規模的資金來源,更提高了產品質量。
目前,這家企業已生產15個系列品種,每年為林場增收5萬元,而職工群眾靠采集刺五加葉年創收20萬元,既安排了富餘職工又拉動了林場經濟。
看到參茶廠的成長壯大,職工群眾都誇黨支部起的作用大。
2004年,在黨支部帶領下,林場采取擇優上崗的原則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領導乾部、機關人員都身兼多職,從管理到服務一環扣一環,實行了基礎工資加效益工資。不僅充分調動了管理人員工作的積極性,也使工作效率顯著提高。
按照林業局關於林場改革方案的總體要求,經過場黨支部的充分研究,他們通過領導班子成員帶頭入股的方式,自籌資金20萬元,成立了育林林場種苗股份有限公司。
在保證林業局造林、綠化用苗的前提下,根據市場需求,培育五味子經濟苗120萬株,山槐苗11萬株,各種綠化用苗4萬株,達到了每年供應局內外260萬株成苗的經營規模。一舉扭轉了苗圃多年潛虧的被動局面。
現在苗圃每天需用勞力60餘人,每人月收入600-700元。種苗經濟也真正成為了林場經濟的支柱產業,發揮了生態園林林場的優勢。
為了形成多業發展的規模優勢,在林場黨支部推動下,林場決定采取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經營戰略,短期發展食用菌,長期發展北藥。
根據林場優越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資源,黨支部成員積極帶領職工發展家庭經濟,使每戶職工都至少有一個致富項目,形成了基地聯林戶的產業格局。為扶持職工發展家庭經濟,在黨支部努力下,林場為12戶貧困職工提供場地場房搞木耳菌生產,為14戶養牛戶提供場地搞養殖。
目前,全場種植業戶203戶,養殖業67戶,加工服務業27戶,訂單造林33戶;生產木耳菌200萬袋,采集山副產品50噸。林場經濟呈現出種植業、采集業、養殖業、服務業、加工業全面、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