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5日電 盛夏,來到小興安嶺腳下鐵力農場,滿眼蔥綠,略帶著一絲清涼。
在第四管理區第十居民組的水稻示范田,記者見到一種奇怪的現象:蔥綠的稻田地裡三五結隊的小雛鴨不停的在筆直的稻苗間游動,不時把稚嫩黝黃的小嘴觸到稻苗的根際。正在觀察這群小鴨『特別行動』的省農墾科學院特產研究所高級技師李士良告訴記者,這是他們與鐵力農場合作進行的『役鴨』耕耘有機稻循環經濟新項目。
李技師介紹說,稻田養鴨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利用鴨子習慣嬉水、雜食水草、微生物的特性,在稻田裡放養,不但節省飼料降低了養殖成本,還會對水稻生長起到活水、增溫、除草、滅蟲,促進水稻早熟增產的功效。一般增產5~10%左右,加上商品鴨的價值,僅此一項可畝增效200元,再加上節省農藥、除草劑的投入,每畝還可增效50~60元。如果開發出有機水稻效益還會大增。現在進行的『役鴨』耕耘項目,主要突破在『循環』上,讓鴨成為水稻增值、提質、高效的助推器。
農場場長張化文補充說,對這個項目我們充滿信心,即便達不到『有機』的目的,種植農戶通過育秧大棚的綜合利用、減藥、減肥的節省、水稻的增產和『役鴨』的白得,規模在150畝以上的農戶多收入三兩萬手掐把攥,啥風險沒有。
這個農場針對地處半山區,歷史開發較晚,自然生態保持良好,綠色食品檢測面積達70%以上的獨特優勢,把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定格在『綠色有機、生態循環』上。利用農家肥人工種植中草藥、種植綠色玉米、高粱生產『有機白酒』,從而促進奶牛、黃牛、生豬業大發展,帶動養殖促綠色、特色種植、特色深加工,形成『家畜飼養——有機肥轉化——特種中草藥開發、有機、綠色作物——有機酒類加工——酒糟等副產品利用——養生豬、黃牛、奶牛』兩個特色產業循環鏈。去年,全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8054萬元,比上年增長25%。人均純收入9210元,比上年的8728元增加482元,增長6%。
今年初,他們在規劃15萬畝有機稻戰略中,得知省農墾科學院特產研究所高級技師李士良正在尋找『役鴨』培育有機稻的合作伙伴。農場高標准的水稻生產規程,良好的自然生態和決策層超前意識很快得到合作方的認同。他們早在3月初從上海奉賢特種禽類養殖場引進3000枚綠頭鴨種蛋,利用水稻育秧大棚的餘溫和空閑,待水稻秧苗出棚後,將剛孵出的幼鴨放進棚中扶壯,等稻苗長到4葉期,株高超過20厘米時,再把雛鴨放到稻田『服役』。秋後,水稻成熟前,將『服役』到期的成鴨進行商品處理。又形成一條『閑餘稻秧大棚——育鴨雛——「役鴨」耕耘有機稻』新的循環鏈條。
據了解,今年他們根據工作量,每畝放養13只『役鴨』,實驗100畝。『役鴨』除滅蟲、除草增溫外,每只『役鴨』還可產肥30公斤。按照設計,『役鴨』耕耘的稻田,第一年照施農家肥,以後每年減施10~20%,到第四年可免施肥。達到全生態,純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