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垃圾山"變"錢山" 七臺河循環經濟鏈上巧做大文章
2006-07-10 13:43:27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侯樹雲 呂天生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10日電 一個個大小不一、顏色各異的廢棄塑料袋,曾在七臺河市桃山區垃圾場的上空和樹林間到處隨風飛舞著,讓桃山區垃圾場的乾部職工頭疼了許多年。如今,這些塑料袋到外商的手裡『變乖』了,成了有用之材。

  原來,這個垃圾場為了解決垃圾中的塑料方便袋二次污染問題,招引外來客商,每天回收廢棄塑料袋2噸,將其收集起來就地加工成塑料制品原料,外運到南方一些廠家,獲取高額利潤。場區內的各色塑料飄浮物在幾個月內,『集合』成一座座小『山』,而這『山』又變成了原料,產生了效益,使垃圾場和外商實現了『雙贏』。可謂是『飄浮物』走了,鈔票來了。

  像這樣在循環經濟鏈上做巧做大文章、變廢為寶的事,桃山區垃圾場的領導提起來如數家珍。不久前,他們又想方設法把電廠扔過來的『灰山』也變成了『錢山』,因為這些灰渣被當地一家建材商看出了『錢』景。這個商家經過一番論證後,馬上與垃圾場簽訂了『吃』灰合同,計劃在三年內將垃圾場內幾萬立方米的灰山全部吃乾榨盡,使其變成免燒磚,讓灰山變『錢』山。這樣一來,垃圾場不但可以借外力清除這些廢棄物,還可以騰出空地,提高垃圾場的使用年限四到五年。

  垃圾場的財力緊張,靠自己目前的力量來解決全區的垃圾處理問題,是非常困難的,然而,垃圾場的領導沒有因此懈怠,他們知道,只要用心,辦法總比困難多。他們在區委、區政府的幫助下,多方想辦法改善垃圾處理條件,招引客商在垃圾場承包了醫療垃圾處理車間。如今已投資了100多萬元,日處理醫療垃圾400多公斤,而王乃會在醫療單位收集的垃圾是按斤收費的,有償處理讓小錢也集成了大錢。

  垃圾場在垃圾的填埋過程中,竟然奇跡般地『埋』出了六?多空地。場領導看著這片底層是垃圾、上面埋有近半米黃土的空地,想出了新財路,廣貼告示對外招商,要把這廢棄地變糧倉,他們說,很想看到垃圾場填埋區稻谷飄香,稻花香裡說豐年的『錢』景。這地豈能白種?地裡出錢哪!

  有『米』了,也得有魚呀,垃圾場的污水經過無害化處理,在排放池中清澈見影,如果放掉,就會浪費了。於是,場領導買來100多公斤的魚苗放入池中。一條條鯽魚、鯉魚在池中歡快地游來游去,幾個月下來,試養成功,青山碧樹間一座一?多水域面積的小魚塘誕生了。這使場區內增添了生氣,大有『魚米之鄉』的小味道。

  如今垃圾場一改昔日垃圾、蚊蠅、烏鴉到處飛的情景,這裡山清水秀、鳥語花香,一棵棵葡萄樹生機勃勃,枝葉茂盛地爬向廠房屋頂,外人來到這裡,仿佛步入人間仙境。

  如果不到垃圾傾倒點,你已經看不出這是處理20萬居民和全區工農各業產出垃圾的場所,這裡的循環經濟和生態牌已經做成了品牌。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