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靠智慧的力量改變貧窮--記呼蘭區裕田村黨總支書記李培忠
2006-08-03 16:19:42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石寶林 李寶森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3日電 題:靠智慧的力量改變貧窮--記呼蘭區裕田村黨總支書記李培忠

  曾經有人說過,一個有智慧的靈魂比地球還重。

  李培忠就是一個有思想、有智慧的人。別看他身材瘦削,可內心卻裝著一個多彩的世界;別看他沒上過高等學府,可他思維活絡,善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把握機遇,勇於創新。只三四年的時間,他帶村領民把一個當初負債200多萬元、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的貧困村,變成現在集體積累2000萬元,人均收入5500元,村辦民辦企業100多家,戶均存款2萬元以上的富裕村。李培忠也因此在2005年被評為哈爾濱市『優秀公僕』。今年,裕田村黨總支被評為省『五好村級黨組織』。

  只要心裡裝著群眾,壓力會演變成動力

  1999年,李培忠毅然放棄了年利潤30萬元的企業,在上級組織的期待和村民的疑惑中當上了原利民鎮樂業村的村支書,這一年他只有32歲。

  當時的樂業村可謂人心渙散,社會治安混亂,村集體負債過重。怎樣纔能改變這一現狀,李培忠思考著……

  2001年,哈肇公路建設佔地,原來在公路兩側分散經營木材的20多戶村民失去了場地,群眾非常著急。李培忠經過與村乾部和村民代表商量,決定另闢址新建。可地從哪來?錢從哪出?李培忠經過反復琢磨,采取了『借雞生蛋』的辦法。村民王立純有經濟頭腦,且長期經商財力雄厚。李培忠就主動登門跟他介紹村裡及群眾的想法,分析木材市場的發展前景,引導他投資,並承諾市場建成後由他管理兩年,錢的問題解決了。場地問題由他多次找有關領導和部門也得到解決。8月,木材大市場建成開業,22個攤位被搶租一空,年銷售木材達8萬立方米。僅此,村集體每年就有30萬元的收入,而進入市場營銷的村民,每戶年均淨掙6萬元。同時還解決了80人的剩餘勞動力及小型機動車、畜力車閑置問題,一年下來僅靠搬運,運輸就有140多萬元進入村民的腰包。

  裕田村有耕地10353畝,由於有哈黑、哈蘿兩條公路貫穿全境的優勢地理環境,少數村民種植苗木花卉並且收入可觀,李培忠根據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適時引導村民調整種植結構,擴大苗木花卉種植面積。2006年,全村種植苗木花卉6300畝,佔耕地面積的60%。

  苗木花卉如何銷售?他多方籌措資金,村裡注冊500萬元成立了千葉綠化園林公司,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建立自己的網頁,把農民種植的苗木花卉有關信息在網上發布,解決銷售難的問題。同時邀請組織科技人員利用假日、農閑時節來為村民講解種植技術,現場指導操作。這樣,依托千葉綠化公司輻射帶動,全村80%的村民開展苗木花卉種植,在不到二年的時間裡形成了30多個具有一定規模的苗圃,建成了8000多畝的苗木花卉基地,公司客戶遍布北京、遼寧、吉林、大慶等地,形成了一條龍的發展格局,只此一項,村民年均收入就增加了1000多元。

  李培忠一心為民的舉動和能力終於得到群眾的認可。搶抓機遇,探索中求發展

  2002年,剛剛起步的樂業村與裕田村、新生村三村合一,共13個自然屯,統稱為裕田村。合並後的裕田村債務高達870萬元,且原裕田村上訪量大,嚴重時發往北京的上訪信一天就十多封,一直成為當地政府部門的心病。李培忠知難而進,經過走訪分析,把群眾上訪歸結兩句話:一是百姓有難處沒解決,二是生活困難,腰裡沒錢。因此,只有抓經濟、大發展、快發展纔能讓村民從心裡滿意。

  裕田村坐落在利民開發區內,是城市開發建設的重點地區,隨著開發區的建設和發展及呼蘭撤縣設區的新形勢,李培忠經過長期考察,決定帶領村民涉足房地產業,解決村民住房困難,消滅城中村。由過去的種養等傳統產業轉向房地產,談何容易,真所謂隔行如隔山。規劃設計,搞測算,跑資金等一系列困難接踵而來,但這一切並沒有難倒李培忠,憑著商場上多年的摸爬滾打和善於學習探索的韌勁,終於開發建設成包括佔地面積11.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市場4000平方米的集住宅、商服、休閑娛樂於一體的花園式小區。僅小區一期工程,出售住宅、車庫、商服和市場攤位,裕田村就收入1500萬元。村民在享受成本價住小區的同時,又增加了300個就業崗位。到二期工程竣工,裕田村實際收入已達4000萬元以上。屆時村裡將拿出1000萬元作為村民優惠購房補貼,讓村民享受城市人一樣的待遇,實現村級城市化。

  激活村民閑置資金,打造裕田經濟『航母』

  有了木材市場和裕田小區成功建設開發的經驗和集體積累逐漸豐厚的財力基礎,李培忠滿懷信心地設計著裕田村的發展未來。

  現在的裕田村,村民大部分手中有餘款,但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之後,增收空間有限,有限的存款早晚會坐吃山空。

  怎樣纔能激活村民手中的這部分閑置資金,讓錢生錢,從而徹底解決村民的後顧之懮?李培忠在全村座談交流,集思廣益。當時,裕田農家生活區、都市市景生活區正在設計規劃,形成建築、裝飾材料等大量工程。與其將工程轉讓他人,不如自己開發建設,他提出了大膽的計劃,注冊1000萬元資金,成立了裕建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及工程公司,村集體佔51%的股份,其餘的49%的股份由村民以現金、房屋或土地等實物入股。村民一次拆遷的損失在股東收益中可以得到多次補償。這樣村民手中的錢就可以活起來。

  如今的裕田村已是擁有6個公司,一個工業區、八大產業相結合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集團化生產經營的模式已凸現。

  李培忠正是靠這種聰明纔智,為裕田村的經濟發展擎起一片藍天。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