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認證的商品頻頻出事:『3•15認證』停了 我們該信誰?
2006-08-06 17:10:41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王偉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6日電 買東西,從相信『省優』、『部優』,到相信『消費者信得過產品』,再到『3·15』標志,可如今,認證商品頻頻出事,引發了消費者的信任危機。

  集『社會監督』、『消費維權』、『信譽證明』、『消費引導』四大功能於一身的『3·15』認證標志走了不過6年,卻走到了盡頭。7月30日,中國消費者協會消費指導部稱,在協議期滿之後,市場上將不再有外包裝上印有『3·15』標志的產品。此舉無疑對消費者的消費信心是一個打擊。

  商品一身『證』氣搞暈消費者

  消費者對產品的認知主要來自廣告宣傳和各種認證標識。認證標識不僅為企業樹立了良好的信譽形象,也為消費者選購商品提供了參考。大量的不同行業的認證標識和獎項將消費者弄得如墜霧裡。

  在日常生活中,食品領域的QS標志、綠色食品、非轉基因食品、有機食品、有機轉換食品、無污染、純天然等標識早已把哈市的虞女士搞得暈頭轉向。她從今年年初起為孩子操辦婚事,更是見證了商品的一身『證』氣。隨手拿起一件商品,便可看到不少認證標識,以空調為例,有節能認證、能效標識、綠色認證、國家免檢、環境標志認證、歐洲能耗認證、抗菌認證、中國名牌、國際質量體系認證、中國消費者最信賴最滿意產品、中國消費者協會推薦產品等十幾種標識,著實讓她眼花繚亂。

  最後,她決定認品牌,可是也出現了問題。據虞女士介紹,在訂購中央空調時,『×花』牌產品的推銷員稱『×花』牌是國際著名品牌,其公司旗下有『×花』汽車和『×花』軟件。因為對『×花』汽車和軟件有所耳聞,虞女士毫不猶豫地預訂下來。可是回到家兒一提醒纔發現,『×花』汽車和『×花』軟件根本不屬於同一家公司,更何來投資生產中央空調呢。有了前車之鑒,幾個月後,在選購油漆時,虞女士更加小心。她讓兒子在網上查看了有關的環保標准、口碑較好的品牌以及價格。經過一番知識掃盲,她在市場上果然火眼金睛地發現了一個『傍名牌』的品牌,該品牌的推銷員自稱產品是一著名品牌的子品牌,產品包裝上認證、國際獎項一應俱全,但實際上這款產品與該品牌毫無關系。

  『以前買東西,包裝上的標識很簡單,只要看是不是名優產品就行了,從最初的省優、部優、國優到消費者信得過產品,再到「3·15」標志,不少名牌產品的質量都很不錯。可是隨著被曝光的造假現象越來越多,我對很多產品也產生了懷疑。到底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真的很難辨別,於是我開始看認證,多少也是個依據啊。可是被曝光的歐典地板居然連續6年、3次被中消協授權使用「3·15」標志,這不得不讓我對認證產生了懷疑。連被視為信譽證明的「3·15」標志都不可信,購物時,我們消費者還能信任誰?』虞女士感慨地說。

  評優認證變遷史

  我國的評優歷史已有54年,從『省優』、『部優』,到『消費者信得過產品』,再到知名品牌,各色評優活動引導著消費的方向。但是,從中消協的『3·15』標志認證到『牙防組』的認證,由認證所引發的懷疑已經導致了嚴重的公眾信任危機。根據央視的調查數據,對於各種權威機構以自己信譽擔保推薦的產品,81%的人已經不相信了。

  據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欒博介紹,我國最早的評優始自1952年,這次全國白酒評優活動,評出了茅臺、五糧液等八大名酒。隨後,從1972年開始,出現『省優』、『部優』、『國優』。上個世紀90年代初,『省優』、『部優』、『國優』的評選被叫停。此後又陸續出現了由各個行業、部門評選的其他形式的評優活動。而2000年之後,各種評優爆炸式增長。『質量萬裡行優秀產品』、『3·15標識』、『消費者信得過產品』、『優秀企業』遍地開花,『三優』、3A、綠色標識和免檢評選層出不窮。

  由歐典地板事件引發的誠信衝擊波衝擊到中消協的『3·15』標志認證。有關專家指出,按照我國《認證認可條例》規定,所有在中國境內從事認證業務的認證機構,都必須經過國家認監委的批准。據了解,目前全國共有110多家認證機構獲得國家認監委授權,而中消協不在其列。國家認監委政策與法律事務部的一位官員指出:『中消協的所謂「認證」早該停止,因為這個認證更多的是信用擔保性質。實際上,他們根本沒有技術檢測標准,更談不上對產品進行技術檢測,以及對產品質量體系進行跟蹤管理。』央視公布了一個令中消協『尷尬』的結果:84%%的被調查者認為『3·15』標志誤導消費者;61%%的人表示歐典事件後,再購買商品時遇到『3·15』標志不再信任。

  一直以來,中消協從未公開過企業獲得『3·15』標志認證需要花多少錢。據報道,一位知情人士介紹,獲得中消協『3·15』標志認證的費用要10萬元,如果找中介公司幫忙,可能要再花幾十萬元。而歐典地板的有關負責人則說:『我們沒交過錢。』據了解,目前中消協已同有關企業一一簽訂了終止使用『3·15』標志的協議,這一認證工作已被永久叫停。

  專家:評優認證亟須規范

  評優在興起初期對市場是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的。在計劃經濟的末期,如『省優』、『部優』、『國優』的評選促進了企業加強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客觀上也幫助了消費者去選擇質量好的產品。但是隨著評優、認證的泛濫,其背後隱藏的問題日漸顯現。

  欒教授說:『很多企業看到了評優帶來的好處,於是紛紛希望貼上一個「優」字招牌,於是評優泛濫。拿到評優的企業越來越多,但是這些獎項在消費者眼中卻越來越沒有可信度。「3·15」標志認證是特殊的,''3·15」是在打假的過程中形成的一個品牌,大家很相信這個品牌,消協便利用這一點,以信譽做擔保推出了「3·15」標志認證。』

  『縱觀各種評優活動,我們不難發現,多數是由政府組織的,這將會帶來「權力尋租」。企業不必通過生產活動,僅通過政府權力便可獲取額外的利潤。包括「3·15」標志在內,其權力認證機構是中消協,而其背後是國家工商總局,中消協身後就是權力的影子。而現在很多認證也正在演變成「權力尋租」的工具。目前很多的所謂企業評優,實際上是相關機構不折不扣的設租和企業尋租行為。能夠接近權力的企業就能獲得「尋租」的條件,沒有能力的就得不到這樣的機會。這種「權力尋租」很普遍,也是一個很可怕的現象。』欒教授擔心地說。

  企業挖空心思地弄到一個認證標志,但是又有多少消費者是因為看得懂而買產品的呢?欒教授說:『並不多,但是沒有就是缺陷。所以企業還是在趨之若鶩。成熟的市場是需要完善的法制作為保障的,但是由於我國法制的不完善,讓消費者相信了認證,而一些認證卻欺騙了消費者。這種評優認證亟須規范。如果評優,應由消費者來認定、市場來檢驗。』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