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3日電 窮縣怎樣纔能富?近年來,守著469萬畝天然草場的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老百姓漸漸找到了答案。在『畜牧立縣』的方針指引下,該縣通過引進龍頭企業、實施草原休禁牧、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等措施,將傳統畜牧業做大做強。現在,全縣的畜牧業總產值已佔農業總產值60%以上,在全省率先實現了農轉牧。
龍頭舞起來奶農樂開懷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是我省惟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畜牧業發展歷史悠久。但由於沒有成規模的牛奶加工企業,全縣奶業市場一度低迷。1999年、2000年,伊利、妙士兩大乳業集團相繼落戶杜爾伯特草原。幾年來,伊利杜爾伯特分公司由一期裂變為二三四期,還建成了伊利飼料公司。生產嬰兒配方奶粉的伊利四期工程投產後,杜爾伯特伊利公司的日加工能力將提高到1160噸。
20年前,煙筒屯鎮南陽村養奶牛300多頭,鮮奶產多了根本賣不出去。如今,有了伊利,全村奶牛已發展到3300多頭,年產鮮奶6000多噸,仍供不應求。村黨支部書記徐國昌說,去年,全村牧業收入突破了1000萬元,人均接近5000元。
目前,這個縣的奶牛存欄已由2000年的3.6萬頭發展到現在的11.2萬頭,去年,共向伊利公司交售鮮奶12萬噸,全縣農民增收2億元。
草原休禁牧推動捨飼精養
為了保護草原,實現可持續發展,加快奶牛捨飼精養進程,從2000年開始,杜爾伯特逐步推行草原休禁牧,至去年全縣草原全部禁牧。去年植被覆蓋率比從前提高了20%,產草量翻了一番,全縣364萬畝草原預計可增產乾草30萬噸。
目前,該縣養牛戶擁有暖捨2.25萬棟,並為奶牛建立了『戶口』。養牛戶遇到了技術難題,只要一個電話:技術人員立馬就到。
多元化發展實現共同致富
杜爾伯特發揮境內水草資源豐富的優勢,鼓勵農民發展大鵝、狐、貉養殖。
杜爾伯特縣有水面205萬畝,盛產小雜魚,但是,作為傳統養殖項目的狐貉養殖,一直沒有形成規模。近年來,這個縣采取引進優良品種、加大服務力度,加快狐貉交易市場建設等措施,使狐貉養殖發展速度加快,成為遠近聞名的中國北極狐之鄉。去年,這個縣狐貉飼養量達到了45萬只,年產皮張40多萬張,創產值1億元以上。
大鵝養殖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2004年初,該縣動員貧困戶養大鵝,到去年年末,全縣大鵝飼養量達到200萬只,實現產值500餘萬元,僅這一項拉動農村人均增收200元。
延伸產業鏈形成工業群
以奶牛為主的畜牧業發展也拉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綠森、泉森等14家草業股份有限公司相繼成立,年青貯儲量達到50萬噸左右,基本滿足奶牛飼喂。2004年末,年產8000萬只包裝容器的伊路包裝容器有限公司投產,配合伊利、妙士兩大龍頭企業在高檔次包裝上的需要。大鵝養殖的迅速發展,吸引了臺灣合隆羽絨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在該縣投資建廠,以畜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群體正在興起。
主輔換位的提速,農轉牧的實現,促進了這個縣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截至去年年末,這個縣的農業總產值、農業總收入和農村人均純收入分別從2000年的8.7億元、4.5億元和805元增長到18.2億元、9。3億元和3150元.分別增長109%、106%和291%。全口徑財政收入在全省的排名由2000年的第51位上昇到第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