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5日電 時光流轉,人員變換,但哈爾濱總工會扶持依蘭貧困鄉鎮的工作始終沒有間斷,他們用真情實意,幫依蘭貧困農民鋪就了一條脫貧路。
5月中旬,哈爾濱市總工會的領導又到依蘭,他們決定為宏克力鎮農民協調貼息貸款,扶持100戶村民圈養優質絨山羊,扶持100戶農民種植五味子,貼息部分由市總工會承擔。7月18日,他們回訪看農民購進絨山羊情況,並決定招收100名青年農民進哈爾濱職工大學學習,學費全免。
一
1997年,哈爾濱市總工會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對口幫扶依蘭縣。幫扶之初,市總工會領導和幫扶乾部集中利用一個月的時間,對依蘭貧困村進行了地毯式的調查。通過調查走訪,了解到在農民身上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觀念陳舊等問題,素質低導致經濟發展落後。扶貧幫困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更不是一車大米和一點現金所能解決的,是需要下苦功夫的事。
『幫就要幫出成果,扶就要扶起來。』市總工會領導對長駐依蘭的幫扶乾部王宏義下達了這樣的命令。九年的扶貧工作,證實了王宏義不負眾望,他們包扶的鄉鎮,在百姓需要的時候,在百姓需要的地方,總會有哈爾濱市總工會的行動。
扶貧工作最忌走過場,一陣風。哈爾濱市總工會的扶貧效果與依蘭縣的互動有重要關系,1998開始,依蘭縣任命哈爾濱市總工會下派的扶貧乾部王宏義為掛職扶貧副縣長,這樣王宏義的工作面不僅局限於宏克力鎮了,而是對全縣扶貧工作的難點都了如指掌,在他的協調下,哈爾濱市總工會對依蘭的扶貧總能做到有的放矢。
對於依蘭縣人民來說,1998年的洪水,是令他們終生難忘的。
肆虐的洪水給依蘭宏克力的老百姓造成了很大損失。洪災過後,市總工會領導和幫扶乾部踏著泥濘的山路,奔波在全鄉各村屯,幫助困難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問題。有一天,當看到哈蜚小學的校捨被一米多深的洪水浸泡著,教室搖搖欲墜時,市總工會乾部的心顫抖了,『扶貧解困可以暫時解一時的燃眉之急,孩子們讀書的事要是耽擱了,就要永遠地貧困下去,我們一定要盡心竭力為大家解決問題……』
市總工會緊急號召全市勞模單位為重建哈蜚小學捐款,哈市建二公司、中央商城等多家勞模單位積極響應,短時間內就籌集到了建校資金25.3萬元,10月10日,工程正式開工。
在施工的那些天,市總工會幫扶乾部王宏義投入了全部心血。每天,他早早起床,披上一件黃大衣來到工地,一呆就是一整天,和施工隊研究進度,人手不夠就主動打下手。
北方的11月,白天的氣溫降到了零下五、六度,工程隊的工人們和水泥必須加鹽,貼磚要靠燒稻草、秸稈加溫之後纔能粘合上。施工隊全力以赴的施工,僅用了28天時間,就建起了佔地面積2.8萬平方米的新校捨。看著孩子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發出朗朗的讀書聲,在操場上歡蹦亂跳地玩耍,市總工會乾部們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二
2000年春天,一場罕見的旱災又席卷了整個依蘭縣,40多天不下雨,地裡旱得裂縫能插進手掌,農時不等人啊,老百姓無奈,只得從家裡挑水澆地。看到這情景,鐵石心腸的人也會流淚呀。
市總工會帶頭拿出資金4萬元用於抗旱打井,同時協調了抗旱資金42.3萬元,水泵3臺。隨後組織全市工會乾部和廣大職工為災區人民捐款捐物,僅用3天時間就組織了99卡車貨物,市總工會主席帶隊將價值10萬元的換季服裝,價值42萬元的6噸大米和500條踏花被,分別送到了達連河鎮、依蘭鎮、江灣鎮、宏克力鎮等5個鄉鎮,村民們通過工會組織,得到了黨和政府送去的一份份關愛。
2001年,市總工會扶貧乾部在調查走訪中發現,宏克力鎮居民吃的是地表水,水質差有異味,對人體健康有嚴重危害,市總工會多次征求上級扶貧部門意見,並積極向有關部門反映,爭取資金15萬元,在宏克力鎮打了一眼90米深的深水井,並安裝了淨化水設備,終於使全鎮500多戶居民吃上了純淨水,驅散了鄉親們籠罩多年的吃水難的愁雲。鄉親們給這口深水井取名『功澤井』,寓意『工會給我們帶來的恩德和滋潤,我們永遠也忘不了。』
缺醫少藥是貧困地區的難題,為此市總工會多次組織省城醫院的醫護人員,為宏克力鎮的鄉親們進行義診。省眼科醫院先後3次,把價值幾百萬元的進口眼科手術車開到了依蘭,面向全縣農民,做白內障手術只收1000元藥費,手術費全免。聽說省城眼科專家來到依蘭,優惠做手術,農民們紛紛扶老攜幼來看病。江灣鎮72歲的張雲利老人患白內障多年,高昂的手術費使老人失去了看病的機會,平時只能呆在家裡,聽說手術費用減免,老人在兒子的攙扶下,來到了車上,僅用了半個多小時,老人的病就徹底治好了。他拉著大夫的手,激動地說:『感謝共產黨啊!』
三
2004年6月初,剛剛當選市總工會主席的王鐵強同志第一次聽匯報就是聽取扶貧工作匯報,第一次深入基層就是到依蘭看望貧困戶。他多次與市總工會領導商量,研究進一步做好扶貧工作的新路子。王鐵強主席認為:『扶貧工作是一項長期的重要工作,不僅要解決農民的脫貧,更要注意返貧的問題。』
時隔不久,王主席就驅車來到依蘭縣,實地看望了宏克力鎮的貧困村民,送來1.5萬元資金,為這些村民養殖鵝雛提供扶持。
市總工會不僅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難題,還積極幫助他們瞄准市場的需求,調整產業結構,尋求致富門路。2004年,市總工會投資10萬多元,為宏克力鎮部分村民解決了發展山羊奶牛養殖的急需資金,動員全體機關乾部,為宏克力鎮省級貧困村小窪丹村購買了1300只鵝雛,每五戶組成一組,第二年再向下家轉送1300只鵝雛,形成滾動式發展,5年後村民可增加收入30餘萬元。
在村民王秀英家的火炕上,300多個鵝蛋正在孵化中,有些鵝蛋已經被小鵝從裡面嗑開,不斷發出『吱吱』的叫聲,王主席關切地詢問她:『今年能孵多少只鵝雛?』
『我今年買了500個種蛋,大概能孵300多鵝雛吧』,王秀英說。
『養鵝挺掙錢,見效快,很適合貧困戶飼養。』王主席扳著手指頭,給王秀英算了一筆賬,2元錢買種蛋,孵化後,工會以每個6元錢的價格收購,再無償送給貧困戶,到年底一只鵝能賣25-30元錢,再加上鵝毛,每只鵝的純利潤是20元錢左右,可謂一舉多得。
2005年6月28日,王鐵強主席來到依蘭縣,為困難群眾送來了14.6萬元的專項資金,用於貧困戶危房改造和群英小學校校捨維修,同時帶來了4臺微機、100床羽絨被、面粉、豆油等物資。
9年來,市總工會共為依蘭縣籌集爭取扶貧幫困資金累計243萬元,修建了哈蜚群英小學,為老百姓修橋5座、鋪路20多裡、打深水井3眼,建設了畜牧場、擴建了排水管線……
俗話說,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市總工會為依蘭人民做的一件件好事,依蘭的人民不會忘記,依蘭的父老鄉親不會忘記,依蘭縣委書記劉文彬說:『哈爾濱市總工會對幫扶工作的理解和重視,使我們備受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