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龍江部分市、縣領導談加快農機化進程
2006-08-18 10:57:58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於莉莉 張桂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中共黑河市委書記郝會龍

中共佳木斯市委書記郭曉華

中共綏化市委書記胡世英

中共蘭西縣委書記王景順

中共富錦市委書記黃福清

中共克山縣委書記帥秀軍

中共嫩江縣委書記李廷棟

  東北網8月18日電 由於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發展的特殊作用,多年來黑龍江省一直致力於發展農業機械化,特別是近4年來,積極開展了場縣共建、跨區作業活動,政府出資組建農業作業合作社試點,進一步帶動了農村農業機械化水平和生產水平的提高。

  目前,全省機耕、機播、機收程度分別達到90.4%、77.9%和35.2%,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76.5%。盡管如此,農機化程度與現實要求還有很大差距。為此,黑龍江約請黑龍江省在地域上有代表性的部分市、縣『一把手』做客《新農村會客廳》,請這些身在一線的實踐者就如何加快農機化進程,更好地服務新農村建設,進行思想與觀念的交流與碰撞。

  ***農機與農藝結合是黑龍江省農業發展的永恆主題

  ***只有實現耕地用養結合,纔能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機械化是黑龍江省農業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課題一『騎在鐵牛背上的農業』路該咋走

  郝會龍:黑龍江省是典型的高緯度旱作農業區。人少地多、無霜期短、年降雨量少等自然特點,決定農業發展對大型農業機械的依賴程度強,是『騎在鐵牛背上的農業』。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自主權得到了充分調動和落實,但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與規模化生產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農民普遍不具備購置和經營大型機械的能力,長期使用小型農機導致犁底層年年增厚,土壤『荒、瘦、硬』,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大降低,農業標准化無法實施,農業產業化難以推進。解決上述問題,根本出路在於農業機械化,並且是以大型農業機械為主體的農機化。

  郭曉華:一點沒錯。由於缺乏科學合理的耕作制度,黑龍江省耕地有機質含量已由6%下降到2%-3%,耕層逐年變薄,這不僅影響作物產量,農產品質量,更關系到農業能否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問題。據科學實驗,用大型農業機械進行深松整地,可以建立『土壤水庫』,加深土壤耕層;而表土耕層每加深1厘米,每畝可增加2噸的蓄水能力;通過秋季深松整地、第二年春季可以適時早播,還可爭得200℃以上的有效積溫。

  王景順:是這樣的。多年的淺耕習慣,使蘭西縣耕地『晴天硬邦邦,雨天不滲湯』,肥力下降嚴重。2001年蘭西縣開始大力更新大型拖拉機、推廣各類農機化新技術,建立農機化試驗示范園區3萬多畝,效果明顯。目前,全縣耕地耕層比2001年加深10厘米,36萬多畝耕地實現了集中連片經營,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高。

  黃福清:標准出產量、出質量、出效益、出競爭力,這是不爭的事實。實施標准化是黑龍江省農業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如何實施,農業機械是最有效的載體。近些年,通過采取大型機械標准化作業,富錦市糧食品質平均提高了一個等級,特別是農機合作社作業的大豆地塊比一般地塊畝增產20%左右,收入高出60元左右。事實告訴我們,只有實施農機標准化作業,農業技術纔能真正落到實處,農機與農藝結合是黑龍江省農業發展的永恆主題。

  帥秀軍:幾年來的實踐也讓我們深切體會到,沒有農業機械化,農村就繁榮不了;沒有農業機械化,農業就發展不了;沒有農業機械化,農民就富裕不了。自2003年開始,克山縣在省裡支持下,組建了13個農機合作社,從此農業產生了重大轉變:依托農機作業合作社和其他農機作業服務組織累計流轉土地150萬畝;解放農村勞動力1.2萬名,通過務工經商或從事二三產業,這些勞動力人均增收4000元。目前,全縣耕種土地20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已達2450戶,連片經營種植的土地達198萬畝,佔全縣總耕地面積的80%;標准化作業面積擴大到216萬畝,並建立了以深松整地、精量播種、中耕深松、機械除草、機械收獲、農機農藝相結合為主要內容的機械化標准。

  ***多元投入是解決『錢從哪來,路該咋走』的關鍵

  ***充分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因地制宜,多模式齊頭並進

  ***政策扶持,強化領導,是農機化提速的動力源泉

  ***用好周邊農場大農機,打好新農村建設這張機遇牌

  課題二農業機械化如何跟上市場的腳步

  王景順:加快農機化步伐,首要任務是千方百計擴大農機存量的積累。那麼錢從哪來?我們體會應以市場化手段創新操作。通過政策投入拉動民間投入,實現1+1〉2的獎金放大效應。2001年以來,蘭西縣通過爭取農業開發、扶貧開發、農機作業股份合作社項目等政策性資金924萬元,拉動農民自籌資金1000多萬元,更新大型拖拉機140臺套。

  胡世英:農機服務組織發展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從實踐的經驗看,全省各地可以探索不同的模式,在集體經濟較好、班子較強的地方,可以學習連片整地,統種分管的經驗,走統分結合的路子;在農民市場經濟意識較強的地方,可以在農民自願的前提下,將承包田作為股份投到農機合作社統一經營、按股分紅,走股份合作的路子;在其它產業發展較好的地方,可以學習分工分業,耕地實行統種、統管、統收的經驗,走集約化經營的路子;在土地流轉較快的地方,可以自辦家庭農場,走自耕與代耕相結合、專業化服務的路子;在與農場毗鄰的地方,可以引入農場機械跨區作業經驗,走場縣共建的路子;對於大豆等專品種種植的地方,可以探索組建農機作業服務公司之路,通過國家資金和政策引導,提高農民連片種植、集約化生產水平。

  郝會龍:我們應借鑒國外發展農業機械化的經驗,增加對農機化的投入。發揮政府投資在農機化發展中的引導作用,重點支持制約農業發展的關鍵農機化技術和關鍵農機具發展,特別是基礎耕作機械發展;在燃油補貼的基礎上,適時出臺大型農機具作業補貼政策,調動農民使用大型農業機械的積極性。此外,強化組織領導也非常重要。幾年來,黑河市先後從農墾九三和北安分局選調4名後備乾部掛職任縣長助理,專門抓農機合作社組建工作,還實行乾部包點、三級監管制度,效果顯著。

  帥秀軍: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農機化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而如何用好則是當前各級政府面臨的新課題。克山縣現已將農業機械化發展納入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在新農村試點鄉村建立農機化示范基地、示范點,並把進一步優化裝備結構,調整發展布局作為主要任務,落實了推進措施、考評標准和獎懲制度。

  李廷棟:與農場合作,借助農墾系統的機械優勢也是一條加快農機化的成功之路。幾年來,嫩江縣通過與農墾九三分局開展『場縣共建』,不僅打破了區域經濟的壁壘,引進了現代農機技術,而且增加了農民收入和農場利潤,實現了互利雙贏,促進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目前農機作業領域已擴展到播種、機械中耕、航化滅草、收獲、整地、產後加工等各種環節。

  ***呼喚土地規模經營與農機化雙向互動的有效途徑

  ***建管結合,避免一哄而起一哄而散

  ***代耕服務急待有組織的銜接

  ***快快建立新型農機推廣服務體系

  課題三大農機馳騁黑土幾多挑戰待解

  郭曉華:要發揮農業機械對農業的支橕作用,就必須解決農民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影響機械化水平和經營管理水平的問題,努力探索土地規模經營與農機化雙向互動的有效途徑。按照農業產業化要求,依托產業帶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一個有效途徑。如以優質水稻、『雙高』大豆、綠色食品等主導產業基地或區域特色產業帶為依托,集中連片,規模種植。本著『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積極發揮農機合作組織對土地集約經營的促進作用,也是一個成功經驗。

  胡世英:農機合作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決定了組建形式的多樣化,不管是哪種組織形式,都要避免一哄而起一哄而散。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管結合,走政府投入、市場運作、資產折股、民間融資、招商引聯等多元化發展路子,促進農機合作社建設向縱深方向發展;理順農機管理體制,健全監督管理辦法,使機械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讓農民真正成為農機化的受益者。

  李廷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機戶為無機戶的代耕服務主要是通過農民自己銜接。但從實踐看,這種缺乏組織的作業方式,造成無機戶作業難,有機戶機械力量閑置浪費等諸多問題。因此代耕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急待完善:一是鄉村要加強農機作業生產的組織工作,大力推行『五統一』的生產組織辦法;二是有條件的地方,盡快發展農機中介服務組織;三是通過組織好農場機械跨區作業,盤活農場大型農業機械存量,滿足農民的農機作業需求;四是通過項目帶動,加強生產組織,把有機戶和無機戶聯系起來。

  黃福清:近幾年,我們高度重視農機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在全市基本形成了『市農機推廣站+鎮農機作業服務站+農機示范戶』的示范推廣體系、『市農機監理站+農機協會』和『支部+農機合作社』的農機管理體系、『鎮農機作業服務站+農機大戶+農機戶』的農機作業服務體系,有力推動了農機化進程。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創新經營體制機制是加快農機化的關鍵,盡快建立完善包括作業、推廣、營銷、維修、法律、培訓、信息等諸多服務體系在內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是黑龍江省農機化進程中一道必答題。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