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0日電 用一堆黃泥、一只削尖的筷子,張密林老人就能制作出各式各樣的泥塑人物。19日,記者在『第七屆哈爾濱民間民俗藝術博覽會』上,采訪了已經是第五次參加『民博會』張密林老人。
在兆麟公園的民俗藝術品展廳裡記者看到,年過五旬的張密林老人正在如數家珍地把自己親手制作的《智取威虎山》和《豐收大合唱》中的人物塑像擺放到展臺上。只見展臺上穿著嫩綠色對襟棉襖的泥塑老太太正拿著大煙袋、扭著大秧歌;另一邊頭戴棕色狗皮帽子、穿著黑皮襖的楊子榮與丑態各異的『八大金剛』斗智斗勇。張密林老人一邊在展臺上擺放泥人,一邊告訴記者,他已經連續參加了5年『民博會』,今年參展的《智取威虎山》泥塑已經被定為牡丹江旅游紀念品,並將大批量生產。
在采訪過程中,張密林老人告訴記者,他特別感謝『民博會』,是『民博會』成就了他的藝術之夢。原來,年輕時的張密林退伍回到農村後,一直從事自己熱愛的繪畫事業,天天拿著彩筆畫紙走街串巷地給居民的家具繪制圖案,給老人小孩畫肖像。
1997年春耕時節,張密林像往年一樣與家人一起插水稻秧。在休息的時候,張密林看到自己和家人全身上下全是泥,就如同泥人一樣。這讓張密林想到已有一百年歷史的『天津泥人張』,為何不用這些天然的黃泥和自己的美術功底來做一些泥人呢?說乾就乾,當天張密林就把農活拋給家人開始自己的泥人創作生涯。也許是張密林在美術方面的悟性很高,一會的功夫就捏出了惟妙惟肖的小孩玩耍的場面,可是沒幾天張密林捏制的泥人就『四分五裂』了。為此張密林開始買書研究如何讓泥人不乾裂,他先後嘗試在泥土中加草、加麻、加棉……經過一年的努力,他終於『制服』了泥人乾裂的毛病。
在1998年抗洪期間,張密林將他的第一件作品——《抗洪》塑像送給牡丹江軍分區。接著又用了三年時間捏制了泥塑作品《上下五千年》,並於2000年憑借該泥塑作品第一次榮獲民間藝術展的參展資格,並贏得了第三屆『民博會』十佳精品獎。
從此,張密林走上泥塑之路,先後創作了《夕陽紅》、《九九歸一》等作品,先後獲得了多次手工藝品比賽大獎。張密林表示,他今後還會為群眾努力塑造更多生動鮮活的泥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