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0日電 綏棱縣從解決科技入田『最後一公裡』入手,拓寬思路,大膽創新,深化農技推廣體系改革,構建適應『三農』新形勢需要的全新的農技推廣體系,使農業科技真正走近農民,走進田間。今年7月,全省農技推廣現場會在綏棱召開,綏棱縣農技推廣的做法還得到國家農業部的充分肯定。
80萬畝良田受災引發農技體系推廣改革
『網破、線斷、人散、農業技術推廣職能弱化』是我省許多市縣農業技術推廣共同的現狀。
綏棱縣現有60多名農技人員,相對於該縣4萬多戶農民來講,無異於杯水車薪,農技推廣人員只有在病蟲害易發季節,纔能夠出現在田間地頭。
由於以往綏棱優秀的農技人員都集中在縣農技推廣中心,而縣農技中心沒有充足的活動經費,限制了農技人員下鄉指導的積極性。各鄉鎮雖都設有農技推廣站,但鄉鎮機構改革後,農技推廣機構並入『三中心』,從事農技推廣的專業技術人員都身兼數職。有些農技人員荒廢主業,利用自身的農技優勢搞起了農藥化肥商店,推廣農業技術的職能和自身的業務技能逐漸被淡化。
過去農技推廣體系斷層在村屯,從綏棱的現實情況看,更為嚴重的是,已經斷層在鄉鎮。
由於近年來農業發展中過量施用化肥,土壤地力下降,各種病蟲害極易大面積發生,如果防治不及時、不到位,很容易帶來重大損失,去年綏棱有80萬畝良田因突發災害受損。構建適應農民需求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已成為科技興農的當務之急。
優化縣級、強化區域、取消鄉級、完善村屯,農技推廣人員湧向『斷層』
多年不變的農技推廣組織說改就改,也非易事。重新考試競聘上崗,一些資格老、資歷深的農技人員面臨落聘待崗的危險,心裡都有著難解的疙瘩。一名在農技推廣中心工作了近20年的老農藝師說:『原來在城裡上班空閑時間比較多,還能照顧家裡的小買賣。整天泡在田間地頭,說實話,沒幾個願意的。』
面對農技推廣難以適應農民急迫需求的狀況和改革將帶來的震動,綏棱縣委、縣政府感到了沈重的壓力和責任。『不管困難多大,也要把改革搞下去。』縣領導班子決心已定。
為搞好改革,縣委組成調查組,深入鄉村就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現狀和科技人員發揮作用等情況進行詳細的調查摸底和調研,同時,在鄉村、農口及農技推廣中心內部進行了廣泛的討論,並邀請省市專家到綏棱共同謀劃改革方案。
在結合縣情實際、借鑒外地改革經驗、征求各方意見、幾經推敲的基礎上,2005年12月21日農技推廣體系改革正式啟動。
綏棱縣把農技推廣改革的立足點和落腳點放在基層,在改革農技推廣體系方面首先是在體制上進行改革創新,撤銷原有設置,構建鄉、村、屯『四位一體』的服務網絡。通過推行『優化縣級、強化區域、取消鄉級、完善村屯』的辦法,以村為單位建立了76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統一組織調配農業科技推廣活動。以屯為單位建立科技示范戶,使服務網絡延伸至村屯。
綏棱縣從農作物種植特點出發,圍繞特色產業建立服務於產業發展和當地實際的農業技術推廣區域中心站。按照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及地理位置,這個縣跨鄉鎮分別建立了3個重點專研水稻生產技術、大豆生產技術、玉米生產技術和瓜菜、特色經濟作物栽培技術的農業技術推廣區域中心站。
縣農科所並入縣農技推廣中心,重新定位職能;劃出鄉鎮農牧綜合服務中心的農技推廣職能,歸屬區域中心站;機制建設上推行『死編活人、競聘上崗、合同管理、工資活發』的運行機制。為解決『都管又都不管』的難題,縣裡對區域中心站實行垂直管理,所在鄉鎮協管。新型科技服務隊長駐農村
以村為單位的76個農技推廣協會,307戶科技示范戶,使農技推廣服務網絡完善,農技推廣隊伍不斷壯大,解決了農技推廣『斷層』現象。綏棱農業技術推廣跨越了科技入田的『最後一公裡』。
改革後,整合了資源,加強了基層農技推廣力量。原來集中在縣裡的優秀農技人員都充實到了3個區域站,增強了基層的實力,切實改變了過去優秀農技人員不接觸基層,農民群眾見不到高層次人纔的現象。
『到區域站後,我們半年的工作量頂過去三年的。』上集區域站站長胡文義告訴我們,從今年春耕開始,他們比往年忙碌多了,工作量明顯增多,如何選購優質化肥、農藥、種子,如何測土配方施肥,如何配藥噴藥,如何預防病蟲害,每一個環節,他們都全程跟蹤服務。每一個環節,都為農民的豐收和致富多上了一道『保險』。
把同一類型的專業人纔相對集中,不但解決了學非所用問題,增強了工作質效,而且使農技推廣人員結構得到優化。
由於推行了新機制,每一名農技人員都有目標、有責任、有擔子,極大地激發了工作熱情。同時也促進了新技術、新品種、新藥劑的推廣。農技推廣人員工作積極性、主動性高漲。
這種濃厚的鑽研氛圍和農民的信賴,激發出了他們內在的熱情和潛力。從事了22年農技推廣工作的董秀文說:他們每天都得給自己充電,要是真被農民給問住了,那還不如讓人家打兩巴掌。
為提高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和科技示范戶自身的素質和業務水平,綏棱通過『菜單式點學』先行提高他們的學習接受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使科技示范戶成為農業新技術的輻射點。科技示范戶已經成為一支生活生產於農民中間、農民樂於接受、易於接受、常駐農村不走的新型科技服務隊。
泥爾河鄉扶北村科技示范戶閆學錄今年春天在上集區域中心站農技人員指導下采用兩段式育苗的方法試種了3畝地水稻新品種,從目前的長勢看,沒有得病害的跡象,據估算一畝地水稻能增產100公斤,這個數字對於農民來說是一個驚喜的數字。
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的熱情空前高漲。今年綏棱組織開展的科技培訓,形式內容靈活多樣,既有課堂講解現場答疑,又入農戶、入地塊進行指導。
科技人員成為農村最活躍的一支力量,成為最受農民歡迎的人。年初以來,組織12個小分隊駐村入戶宣講農業科技知識,培訓面達到95%%以上。
為了便於與農戶聯系,他們把服務區科技人員的電話向農戶公開。在農技人員的宣傳推動下,全縣各類科技示范園區達到84個,面積22800畝。園區內新技術應用達20項,在全縣推廣新技術18項。
『農技推廣體系改革,不僅讓農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也使農技推廣工作更加系統化、專業化。由於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綏棱縣在今年全省發生大面積稻瘟病時至今未發現稻瘟病。』經過半年的實踐,綏棱縣農技推廣中心主任王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