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日電 14萬復轉官兵、5萬大專畢業生、20萬支邊青年和54萬城市知識青年,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先後投入到轟轟烈烈的北大荒開發中。
三代人,半世紀。青春和汗水,換來如今我國耕地規模最大、機械化程度最高、綜合生產能力最強的國有農場群(9個分局、104個農牧場)的拔地而起。
一個農墾人年生產34噸糧食,一個農民卻只產4.5噸;農墾人提出給全省代耕3000萬畝,幾乎等於再耕作一個黑龍江墾區。這一切都昭示一個道理:
機械化——農業的必由之路
農業生產效率,在農墾與地方反差極大。請看兩組數據:
——墾區勞均生產糧食34噸,超過15個發達國家勞均產糧水平。而地方農村勞均生產糧食僅4.5噸;墾區人均創產值16800元,地方農村人均產值8000多元。
——墾區人均純收入6200元,地方農村人均3221元,低於全國平均數。
位於嫩江縣境內的大西江農場,人口只有1.1萬,對耕地的胃口卻大得出奇。農場自身的28萬畝耕地不算,還在內蒙古承包了25萬畝耕地,為鄰縣代耕土地10萬畝,等於又耕了一個多『大西江』。
在全省,目前已有27個縣的1000萬畝土地交由農場代耕。那些『繳地』的農民,則去飼養牛羊,加工糧食,販運果菜,外出打工。『代耕』為農民增收6500萬元,農場增收900萬元。
據省農墾總局黨委書記呂維峰介紹,黑龍江墾區的自有耕地是3500萬畝,墾區的目標是到2010年,為我省農村提供代耕代種服務3000萬畝。屆時,全省耕地的三分之一強,將由農墾人耕種。
農墾人何以如此『胃口大、底氣足』?
現代戰爭,決勝的關鍵是『武器』;現代農業,豐收的法寶是『農機』。
大西江農場的看家寶貝,是6套美國『約翰迪爾』大型現代化『精准』農業機械,每套價值700多萬元,全國也不過十幾套。
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黑龍江墾區擁有一個龐大的『機械兵團』,大中型拖拉機26775臺套,聯合收割機11065臺,配套農機具6萬臺套。這些農機的總動力達433萬千瓦,價值55億元。墾區還擁有一個航空公司,30多架『北大荒銀鷹』,實現了從空中到地面的『立體作業』,成為現代農業的一道亮麗風景。
據測算,墾區平均畝投入機械165元,約是我省農村的2.5倍。目前,墾區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率達92%,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的千年夢想。
農墾人用上了美國的『約翰迪爾』,地方農民只能把『小四輪』當成寶貝;農墾能大手筆『連片耕作』,地方農民卻只能種『花花田』。這一切都昭示一個道理:
機制一變天地寬
一套價值700多萬的『大家伙』,農墾職工是怎麼買到手的?
原來,農場在農機采購和管理上自有『高招』:大型農機具,農場采用『個人集資、農場入股、國家貸款補貼』等形式統一購買。管理上更是標新立異:由農場統一存放、統一管理、統一經營,年底對『股東』們核算分紅。如此一來,巧妙地邁過了大農機價格昂貴的門檻,也規避了經營風險。
地方農村盛行『小四輪』,是小塊分散的『花花田』使然。『小四輪』耕地,容易造成土地板結,有機質含量低,效能當然無法與大型農機相提並論。
經濟學者研究發現,在全國實行土地承包制以後,我省墾區探索出了一條有別於地方的獨特之路。
1984年,墾區開始興辦『家庭農場』,逐步建立了以家庭農場為主的雙層經營體制,確立了『四到戶、兩自理』模式,即:土地使用權明確落實到戶;通過轉讓或自購途徑把農機具的產權明晰到戶;劃小核算單位,最終把『戶』作為基本的生產經營核算單位,盈虧風險責任到戶,家庭農場生產費、生活費全部自理。
『分』的好處,是極大調動了農墾人的積極性。之後,墾區開始挖掘『統』的優勢,從1992年開始逐步探索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以期找到生產要素在一個生產經營單位聚集的最佳狀態。
於是,一個『農場統一經營土地,各戶單獨核算成本和收益』的模式逐漸成型。目前,全墾區家庭農場總數約20萬個,經營100公頃以上的家庭農場達1447個,全墾區適度規模經營的面積達到68%,旱田經營規模戶均450畝,水田經營規模戶均200畝,家庭農場平均經營土地200畝。這種集約規模,達到了農業發達國家荷蘭的水平。
土地的集中使用,為農業機械化提供了保障。而高度的農機化,又推動了墾區農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
在尚不完善的市場面前,個體的農民常常顯得勢單力薄,假種子假化肥導演的『坑農事件』不絕於耳。但『農場人萬事不操心。』墾區農業配套服務幾乎涵蓋了『耕、種、管、收、售』的農業全領域。墾區推行農業全作物、全面積、全過程的標准化覆蓋率,達100%。
驅車龍江大地,地方村屯和農墾居住地,一眼就能區分出來;打造美好的生活環境,墾區的『集體權威』再次顯示出來。這一切都昭示出一個道理:
有『規矩』纔成『方圓』
在龍江大地,地方村屯和農墾居住地的區別在於:房屋樣式統一,成排成行,是農場的;房屋樣式雜亂,零散錯落,就是地方的。見到『房前堆柴草,豬牛滿院跑』的,就是地方農村,房前屋後不見柴草垛和牲畜的,就是農場的。
在居住地日常管理和建設上,墾區的『集體權威』再次發揮了威力。當初,復轉軍人按照部隊營區模式,打造了今天農場駐地的雛形。幾十年來,部隊作風不僅貫穿在農場生產的方方面面,在日常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農場建設一直嚴格按『規劃』辦事,近年來蓋樓房別墅,更是統一規劃統一施工。農墾人家的房前屋後,不再是隨心所欲的『自留地』,墾區想出了『五統一』的辦法,在駐地的居住區以外,再闢建出幾個『專區』,家畜統一圈養,農機統一停放,柴草垛統一堆放,垃圾統一清理,院牆統一規劃。
農民居住的分散,制約了農村道路交通和衛生等服務設施的發展,成為建設新農村的瓶頸,而黑龍江墾區,很早就開始走『集群居住』之路,小城鎮建設遠遠走在了全省的前面,居住地呈加速向中心城鎮集中的趨勢。
九三分局副局長裴志剛講,近幾年九三局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撤隊建區』,原有的280個隊,合並成了現在的78個管理區。在尖山農場,生活區與作業區分離,農場職工大多在場部集中居住樓房。農閑住場區,農忙去作業。一臺臺大巴車,載著這些『現代農民』穿梭在家居與農田之間。這是發達國家纔常見的『候鳥式農業』作息模式。
『規矩』,使墾區的方方面面建設順利開展,足以讓地方農民眼熱:集中供熱率達36%、自來水入戶率達86.6%,廣播、電視、通訊網絡覆蓋率達100%,電話入戶率達75%。如今,氣勢恢宏的中心廣場,蛙聲一片的荷塘月色,風光旖旎的水上公園,在墾區已是平常之事。全墾區已建成擁有完備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的小城鎮140座。這140座小城鎮,像一顆顆明珠散落在龍江大地,成為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記者手記
墾區經過多年實踐摸索出一條『把分散經營的積極性和統一經營的優越性』有機地結合起來的新路。沿著這條路,黑龍江墾區從『傳統農業』走向了『現代農業』。
『統』與『分』的完美結合,催生了『墾區模式』。以『機械化、規模化』為特征的生產方式,加上以『統一化、城鎮化』為特征的生活方式,組成了『墾區模式』的核心內容。而貫穿『墾區模式』的,就是那雙『集中的手』。這是一雙不弱於『看不見的手』的調控之手。
解讀『墾區模式』,衝破行政區劃壁壘,走出一條解決黑龍江『三農』問題的新路子,成為亟待破解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