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進行低改的向日葵和進行低改後的向日葵長勢對比。黃彥 黑龍江日報 賈紅路 攝
運用振動深松技術改造後,村民王剛家種植的萬壽菊長勢喜人。黃彥 黑龍江日報 賈紅路 攝
東北網9月6日電 8月31日,當記者剛剛走近青岡縣國營農場二隊的特色產業種植區,一片片火紅的萬壽菊和黃燦燦的向日葵就輪番跳入眼簾。在初秋的艷陽下,它們燦爛得讓人迷醉。
置身在這片花的海洋中,誰又能想到,就在兩年前,這裡還是一片種地不打糧的低產鹽鹼地。短短兩年間,究竟是什麼促使這片土地發生了巨變?
現任青岡縣國營原種場場長的辛承發原來是國營農場二隊的隊長,幾年間,他見證了這片土地由貧瘠變富有的經歷。他告訴記者,其實這一切變化都源自振動深松技術的實施。
將振動深松技術應用到中低產田改造中可以說是青岡縣的一個創舉。在青岡縣全部213萬畝耕地中,中低產田就有90萬畝,而土地鹽鹼化又是造成耕地產量偏低、土壤貧瘠的主要原因。從2003年開始,省農業開發辦、省發改委相繼在青岡立項投資,開展中低產田和退化草原的『兩改』試驗。幾年來,運用振動深松技術,全縣已經成功改造中低產田3.5萬畝。該縣建設鄉新合村3000餘畝耕地全部為低產田,低改前全村以種植玉米和小麥為主,趕上年頭好,每畝地能打300公斤苞米,畝收入還不足100元。從2003年開始,這個村連續三年被列為低改項目示范區,科技人員對全村3000多畝耕地全部進行了振動深松,有效改善了耕地鹽鹼化問題。這個多年守著鹽鹼地過日子的貧困村由此一舉脫貧。2005年開始,他們重點發展萬壽菊種植業,全村種植面積達到3000畝,人均收入達到5000元。采訪中,我們來到村民王剛的承包田裡,正忙碌采摘萬壽菊的一家人興奮地告訴記者,他們家的耕地是去年進行低改的,今年他們在低改田裡種植了10畝萬壽菊,長勢非常好,目前已經摘了3茬花,每茬花的純收入都在1300元左右。由於花期太密集,全家齊上陣摘花都乾不過來,只好僱人幫忙。現在看來上霜之前,10畝萬壽菊再開上三茬花不成問題。
『實踐證明,運用振動深松技術改造低產田,不僅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增強了土壤的蓄水能力,而且也使土壤結構得到改善,土壤中水、肥、氣、熱等基本條件趨於良性化,微生物活動能力旺盛,土壤中氮、磷、鉀含量明顯提高。』省水利科學研究院農田水利技術研究所副所長陶延懷說:『一臺價值1萬元的振動深松機可以服役5年,每年可改造鹽鹼化耕地2000畝。耕地深松一次可以維持高產、穩產5年,因此每畝地運用振動深松技術的成本年大約為5元錢,而該技術可以使耕地增產50%。這樣算起來,運用振動深松技術改造中低產田還是非常劃算的。』
眼下在青岡縣,不僅項目區裡的低改如火如荼,項目區之外的農民對於這項可以帶來更多經濟收入的新技術也很感興趣。像國營農場二隊就是一個自發進行低產田改造的例子。辛承發說,當時還是隊長的他看到其他村屯低改後不俗的成果後,組織村民自發購買機械,對承包地進行振動深松。到今年,全隊1000畝耕地已經全部被改造完畢。洋蔥、毛蔥、萬壽菊等高產高值的經濟作物成為主導作物,全隊不僅人均收入大幅提高,還成了全縣有名的特色產業典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