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袁隆平:陽光都是歡迎我的!『雜交水稻之父』龍江行側記
2006-09-13 08:52:13 來源:科技日報網絡處  作者:王喜霖 李麗雲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13日電 據科技日報消息稱,9月10日至12日,被業界尊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來到了有著3000萬畝水稻種植面積的黑龍江。袁院士的到來讓黑龍江省農業界人士像過節一樣興奮,全省水稻方面的專家學者紛紛從各地市匯攏到哈爾濱,就連黑龍江墾區著名的水稻專家徐一戎教授,也不顧82歲高齡,在得知消息後當天就從佳木斯市趕來。

  而同樣感到興奮不已的還有袁隆平院士本人。

  連嘆三個『了不起』

  『黑龍江3000萬畝水稻面積平均畝產達到470多公斤,很了不起!日本是世界先進國家,對水稻特別重視,水稻生產水平是非常高的,他們的水稻種植有2700多萬畝,平均畝產450公斤,黑龍江水稻畝產超過號稱水稻王國的發達國家日本,很了不起!可以說黑龍江的水稻研究走在了世界前面,像黑龍江這樣一個溫度這麼低、緯度這麼高的地方,能達到這麼高的產量,很了不起!』

  一連三個『了不起』,袁隆平院士在察看了黑龍江『水稻之鄉』五常市的幾塊稻田後,興奮地對身邊的記者高度評價了對黑龍江水稻的印象。

  而提到黑龍江的大米,袁隆平笑呵呵地說:『哎呀,全國到處都吃黑龍江大米。東北大米有名,北京、上海很多大城市都認,黑龍江大米對全國貢獻很大。』

  培育抗寒品種是關鍵

  初秋的黑龍江又遭遇強降溫,袁隆平院士切身體會到了黑龍江的冷。他說:『我看到黑龍江的水稻長勢都很好,水稻生產的自然條件非常優越,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土壤肥沃,病蟲害少,水資源也很豐富,發展水稻十分有利。但是低溫冷害是黑龍江發展水稻面臨的最大問題。怎麼辦呢,我覺得培育抗寒水稻品種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那麼,怎樣能進一步提高產量呢?袁隆平參照以往多年的研究經驗繼續為黑龍江水稻指點迷津。他說:『如果生產雜交粳稻,按一般規律,可提高產量20%%,比如現在的單產是500公斤,通過幾年的努力,應該能夠增產100公斤,就可以達到600公斤。』

  袁隆平充滿信心地說:『這應該是能夠做得到的,但任務很艱巨,希望國家能有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希望能把科研人員集中起來,形成合力,經過幾年的努力,我想雜交粳稻在黑龍江是很有前途的。』

  據介紹,目前黑龍江省的水稻品種都是常規品種,雜交粳稻品種研究是世界熱點也是世界難題。袁隆平說:『我看到黑龍江有個計劃,現在粳稻面積有3000萬畝,如果要把黑龍江建成國家粳稻基地,水稻面積計劃增加1700萬畝。研究雜交粳稻對提高單產很關鍵,希望在幾年之內,雜交粳稻的面積有零的突破,如果到2010年有200萬畝就更好了。』

  袁隆平認為黑龍江現在的水稻生產常規技術是成熟的,關鍵是技術路線調整,用現在的材料,現在的技術,培育出高產粳稻品種,提高20%%的產量是有可能的。

  水稻高產還有潛力

  因為科技日報對袁隆平院士的一貫關注,本報記者因此得以獨家專訪了袁院士。

  『您的超級稻在媒體的關注下,不斷地在創造著新的高產紀錄,那麼,水稻高產是否有極限呢?還有進一步創造高產的潛力嗎?』

  『我們在雜交稻方面的研究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期是1996年—2000年,當時的指標是大面積示范要達到700公斤/畝,我們在2000年實現了,現在正在大面積應用;第二期是『十五』期間,即2001年到2005年,指標要求大面積示范要達到800公斤/畝,我們提前在2004年實現了,今年開始了大面積推廣;第三期是2006年—2010年,指標是大面積示范900公斤/畝,我們有信心在2010年實現,而且很有可能提前一年實現。』

  『至於超級稻的高產潛力,從理論上講,如果光能利用率能達到5%的話,我們打個折扣,如果能達到2.5%的話,長沙的一季稻可達1500公斤/畝。』

  『聽說,目前超級稻在推廣方面還有一定的難度?那麼是什麼制約著超級稻的推廣呢?』

  『兩個原因,一是谷賤傷農、二是機械化程度不夠。但黑龍江是個例外,我們頭一次聽說種稻可以致富,這是黑龍江創造的奇跡。』

  『陽光都是歡迎我的!』

  三天來,袁院士深入到黑龍江的好幾處稻田察看了黑龍江水稻的喜人長勢。

  走在初秋的稻田地裡,只見袁院士健步如飛,輕松前行,根本看不出他是76歲高齡的老人。袁院士一邊走一邊詢問,並不時低身細細察看著顆粒飽滿的麥穗。

  記者始終跟隨在院士身後,近距離體會著從他眼神中、話語中還有手指尖中流露出的對水稻、對土地的深深眷戀。

  是呀!有著40多年雜交水稻研究經歷的袁院士,對水稻的感情似乎已經深深融入到整個生命中,而他對中國和世界水稻的貢獻也融入到了世界的發展進程。

  臨別,大家與袁院士合影留念,之後,袁院士剛想離開鏡頭,黑龍江省科技廳副廳長潘忠喊了一聲『別動!給院士單獨留個影!』,攝影記者的鏡頭一齊對准了院士,恰逢此時,一抹夕陽從雲層裡鑽出來,照在院士身上,照在金燦燦的稻谷上。

  巧了,剛一照完,那抹霞光就『轉身』溜走了,袁院士幽默地說:『陽光都是歡迎我的!』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