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巴彥河流水位猛漲衝出古生物化石 二百人河灘瘋狂挖寶
2006-09-17 15:28:46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王偉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17日電 今年夏天的多場大雨不僅讓巴彥縣境內河流水位猛漲,也衝出了古生物化石。『有人在拉山太河的河灘上撿了一塊骨頭,賣了兩萬元。』這條爆炸性新聞迅速流傳開來。當地村民和外地尋寶人驚悉後,蜂擁匯集到拉山太河,最多時達到200多人。最近,挖寶和打擊盜掘成為巴彥縣最流行的詞匯。

  6日15時,巴彥縣公安局局長的電話響起,『幾百人聚在拉山太河挖寶。』10時,巴彥縣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員也接到了相同的舉報。此時,巴彥縣公安局局長正在同文管所的工作人員商討秋收後如何保護縣內的遺址文物,而他們最擔心的盜掘事件卻提前到來。

  兩家單位迅速行動,公安局派出了四個派出所和兩個刑警中隊的警力。參與行動的民警向記者描述了當時盜掘古化石現場的情況。

  拉山太河位於巴彥縣德祥鄉與天增鎮交界處,距巴彥縣城60餘公裡。在警方獲得舉報時,拉山太河馬橋屯段,兩側河床長約1.5公裡的范圍內,人們三五成群地賣力挖著坑,河的兩岸和橋頭圍滿了人,小聲議論著橋下的『工程』。

  『在修河堤嗎?』『挖寶呢!』

  『沒聽說嗎?前兩天下完雨,有人在這裡撿了個角,賣了兩萬呢。』

  參與者也越來越多,只見河灘兩岸,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的拿著鐵鍬,有的拿著鐵錘,在河邊賣力地挖著探著。有的坑已有幾米深,隨時都有塌方的危險。

  圍觀者也越聚越多,有的嗑著瓜子、有的乾著手工活,坐在河邊看熱鬧。

  12日,記者在現場看到,河床上隨處可見翻挖化石後留下的泥坑。據文管所的工作人員介紹,因為剛剛下過雨,此時的翻挖痕跡已被掩蓋大半了。詢問附近村民,到底河裡挖出了什麼?賣了多少錢?附近村民的說法不一。有的人說挖出一塊骨頭,賣了兩三千元;有的說挖出了一個角,賣了兩萬多元,可是卻沒有真正見過這個『寶物』長得什麼樣。

  德祥鄉派出所所長王宏偉說:『拉山太河的河床經過多年雨水的洗刷,變得越來越深,今年的多場大雨讓一些化石從泥土中裸露出來。但當時很多參與挖寶的人甚至不知道會挖出什麼樣的東西,也不知道寶長得什麼樣子。當時現場有200多人,我們趕到時,一些挖寶者已經聞訊逃走,留下的多是圍觀群眾。』

  橋下挖寶橋上談價

  據附近一位王姓村民介紹,有人在河床上挖寶已有多日,6日當天收購的人就坐在橋上,只要有人挖出了東西就可以上去談價,談妥當場交易。

  當縣文管所的工作人員趕到現場進行制止時,遭到一些挖掘者的阻撓,撕扯中,有人將工作人員的相機砸壞。

  警方趕到現場,疏散圍觀群眾,並當場扣留了作案車輛,並收繳了盜掘工具。一些人騎著摩托車在現場打轉,遲遲不肯離開,與民警打起了游擊。這些人被警方帶回鄉派出所審查。

  經過突審,6日當晚,警方便依據線索,從一名收購者家中搜出60多件贓物。民警返回時已是7日凌晨,途經拉山太河的橋頭時,一名刑警發現河岸上蹲著一個人。原來聽聞河裡有寶,外地一個盜挖團伙便星夜兼程趕到巴彥,誰知剛剛到河邊『開工』便被抓住。

  據了解,拉山太河是一條人工河,河深十餘米,寬二十餘米,長20公裡,河兩側為濕地。早在十年前,村民在河岸兩側種地育林時,便經常會撿到大塊的古生物化石。

  為什麼一個早在十多年前就有化石發現的河流,時至今日纔引起挖寶風波呢?在巴彥縣文管所《關於德祥鄉拉山太河古生物化石盜掘情況的匯報》中這樣解釋:『該盜掘事件是由外地流竄到我縣境內的盜掘團伙,在德祥鄉拉山太河馬橋屯段進行非法古文物挖掘,吸引了當地眾多群眾觀看和參與。』

  據文管所工作人員韓彥來說:『外地的文物販子到巴彥收購,讓這些以前無人問津的化石有了行情,纔出現此次挖寶事件。盜挖化石的從最初的幾人發展到十幾人,最後聚集到當天的200多人。』

  據了解,出土的化石大都是距今20萬年的猛?象化石、披毛犀等古生物化石,大多保存完整。一處綿延三公裡,化石分布密度之大、保存程度完整堪稱罕見的『化石帶』就這樣被發現。

  收繳化石百餘件

  經警方調查,當地人傳聞中的『寶』是一根猛?象牙。對於此次挖寶事件警方已立案偵查,正在全力追查收購化石者、追繳被盜挖的化石。目前,警方已收繳了被挖出的化石100件,殘缺野牛角等近100件,盜掘工具20件。

  此次盜挖事件發生後,巴彥縣政府采取緊急措施,打擊盜挖行為,加大《文物保護法》及相關法律的宣傳。政府獲得舉報後的一個半小時內,立即召開了鄉村、屯乾部及中小學校長緊急會議,周圍方圓百裡的鄉村、屯乾部和中小學校長全員出席,實行包村、包屯、包校,向群眾宣傳相關法律知識,並在電視上大力宣傳《文物保護法》,將有關通知通告張貼到村屯、學校和盜掘現場。『化石帶』遺址現由沿岸村屯的乾部輪流看守,對於舉報盜挖行為的群眾給予獎勵。

  為了讓更多的群眾了解盜挖文物是違法行為,中小學的老師將相關法律法規逐條向學生宣講,然後由學生向家長轉達。為了保證學生完成『作業』,在隨後的幾天裡,老師逐名學生詢問家長的反饋信息。

  在如此大力度的宣傳打擊下,12日記者來到盜掘現場時,河岸兩側已無一人。當記者在當地文管所工作人員的引導下上河灘察看現場時,附近的橋上立即出現了四五名當地的村民,機警地看著記者一行人。詢問之下,每個人都能說出一些文物保護知識和相關法條。

  猛?象牙售價高

  據了解,此次被收走的猛?象牙,文物販子出價兩萬多元。

  縣文管所所長閆志林介紹說,猛?象化石屬國家級保護文物,但在文物販子眼中,猛?象化石中唯一具有經濟價值的便是猛?象牙。猛?象牙經過加工制成工藝品後,售價可達十幾萬元,可以說是牙雕藝術品中成色最好的。在高額利益的驅動下,偷掘、走私猛?象牙的現象屢禁不止。

  雖然巴彥縣政府加大了打擊盜掘力度,但也有一些盜挖者抱有僥幸心理,將化石藏匿。記者在盜挖現場詢問此事時,有人對在政府打擊前已將化石出售獲利的人艷羡不已,也有人小聲議論著『以前挖出來的化石現在該怎麼處理』的問題。

  全縣多處秘密『寶藏』

  僅3人看管

  據縣文管所所長閆志林介紹,除該縣已公布的20處省市縣級保護遺址外,縣內還有多處秘密遺址未公布。

  『賓縣的白石山因多次挖出猛?象牙而被老百姓俗稱為象牙山。但據我們調查,該山的化石含量還不如巴彥縣的這條小河。我們所裡至今保存著已出土的全國最大的猛?象頭部化石。我們在下去調查走訪時,經常能撿到古生物化石。出了這麼大的事,我們文管所也只能分出一個人來專門負責這件事。因為我們所裡只有三個人,全縣有太多遺址需要看管和巡視。』一個工作人員無奈地說。據透露,此次被發現的『化石帶』將可能建成化石遺址,被保護起來。

  據了解,如此多人盜掘古生物化石事件在巴彥縣是首次,但此前小規模的盜掘事件屢有發生。早在今年3月27日巴彥縣政府為打擊縣內走私文物和盜掘古墓葬、古遺址和古生物化石的違法犯罪行為,特發出《通告》。在3月28日巴彥縣文體局與縣公安局聯合下發的《關於加強我縣文物保護工作的通知》中對盜掘行為做出了處理規定。今年,該縣政府首次下撥遺址看護專項資金一萬元,巴彥縣文管所纔第一次有錢聘請專人對縣內已被公布的遺址進行看管。

  因為縣內擁有豐富的文物資源,央視的《鑒寶》欄目,在該縣是一個很受歡迎的節目。時常會有人拿著家傳或撿到的『寶貝』到文管所進行鑒定。

  這些『寶貝』中很多都是假的,但真正的寶貝卻被當事人不當寶,寶貝被當成廢品論斤賣掉的情況屢見不鮮。而不久前的一件事更是讓文管所的工作人員扼腕惋惜。一位老太因急需錢買藥,要將祖傳的一塊翡翠玉璧以500元的價格出售。閆所長聞訊趕到,檢驗後,閆所長如實告訴老人此玉璧的價格遠遠超過500元,勸其賣給國家。就在閆所長回去申請資金時,文物販子乘虛而入,以500元的價錢將玉璧收走。後來此玉璧被文物販子以42萬元的價格售出。

  據了解,有時有村民在種地或打井時誤打誤撞會挖出『好東西』。文物販子便會聞風而至,比文管所的工作人員更早獲得消息。因為在文物販子中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只要生意做成,提供消息的人可以獲得百分之十的提成。為了與文物販子搏快,文管所特意拿出有限的資金租了一間門市房免費為市民鑒寶。

  文管所工作人員韓彥來說:『如今的文物販子經驗非常豐富,通過觀察地形,探測設備勘測,往往會准確找到縣內未曾公布的遺址。我們已經對不起祖宗,但不能對不起子孫。有些基建工作已經使文物損失慘重,我們要盡心保護好縣內現有的文物、遺址,留給子孫後代。』

  每年春天土地解凍後以及秋收後都是盜掘活動的高發期。目前文管所的工作人員正與各鄉鎮的政府部門、當地群眾建立聯系,廣布眼線,及時發現制止盜掘文物的情況。但是幾個人要看守如此龐大的文物遺址,他們的工作任重而道遠。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