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沈陽9月17日電 從『九·一八』事件到日本投降的14年間,日本在瘋狂侵略中國的同時,對中國進行了極為罕見的經濟掠奪和破壞。
『九·一八』事件的第二天,日軍就佔領並沒收了沈陽邊業銀行。整個東三省官銀號的16萬斤黃金和200萬斤現洋,全部被日軍劫走。這些銀行的附屬事業也全部被日軍沒收。
1935年7月,日本與『偽滿』簽訂《關於設置日滿經濟聯合委員會的協定》,標志著東北經濟已經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的附庸。
1935年3月,日偽與蘇聯簽訂《中東鐵路轉讓協定》,『滿洲鐵道總局』從此完全壟斷了東北鐵路運輸,一些火車站都改了名。
遼寧本溪湖老礦工郭金秀,9歲時隨父親被日本人從山東騙到本溪湖,親眼目睹了日本掠奪資源的丑行。『日本人開采中國煤礦是破壞性的。我記得我們下井時,用的是「前進扒兩幫、一捅冒落光」和「殺雞取卵」的采煤方法,以及大面積頂空作業。這些采煤方式,對勞工而言非常危險,很容易出傷亡事故。另外,日本人只要中間最好的煤,這是破壞性開采,浪費很大。從1931年到1945年,本溪80%的煤都被日本人拉走了。他們挖走的是「金心」——低磷、低硫、低灰,是最好的煤。』
隨著日本侵華戰爭的進一步擴大,日本侵略者更加瘋狂地掠奪東北的農業資源,全面推行所謂『糧食出荷』制度,日語意思為『出售』,中國人叫『搶糧』。到1945年,農民要交的『出荷糧』竟佔總產量的51%,這意味著農民一年收獲的糧食在交完『出荷糧』後所剩無幾。而在實行配給制的城市裡,中國人每月只分給十幾斤的豆餅或高粱米。『偽滿』時期,只有日本人能夠吃大米,中國人吃大米、白面就是『經濟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