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8日電 題:做事兒要對得起良心--記無私奉獻的鄉村醫生王福寶
東北網記者 單志華
![]() |
王福寶和他的急救120 |
在黑龍江省寧安市沙蘭鎮,王福寶這個名字對大多數農民來說並不陌生。有人說他是『救命恩人』,有人說他是『農民的貼心大夫』,而王福寶對自己的定位卻十分簡單:我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村衛生所醫生。13年來,他默默無聞地生活在偏遠農村,救死扶傷、甘於奉獻。
鄉親們信賴的好村醫
今年38歲的王福寶,出生在寧安市沙蘭鎮和盛村。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當大學畢業生還是城裡各家單位爭搶的『香餑餑』時,從牡丹江醫學院醫療系畢業的王福寶毅然選擇回到家鄉,當了一名鄉村醫生,也成了全班37名同學中惟一回到農村的人。『因為我家在農村,感覺農村確實需要正規的醫務人員,這裡生我養我,我要用所學的知識來回報父老鄉親。』
和盛村是寧安的一大行政村,常住人口3784人,村裡沒有一個專業診所和醫生。村民有病要往返10多公裡去沙蘭鎮看病。創業之路是艱難的。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就是衛生所裡最初的所有『家當』。沒有醫療場所,沒有藥品,王福寶就和新婚妻子把父母給他們結婚的錢,全都用到租房子、買藥品上了。就是這樣,衛生所開業的第一年,他們還是借了3萬元的外債。
條件的艱苦並沒有打消王福寶辦衛生所的信心,但他畢竟是個剛剛從大學畢業的『毛頭小子』,村民們對他的醫術還有些不放心,後來發生的一件事,讓村民們轉變了看法。有一個村民得了出血熱,看了幾家醫院都被當做感冒治,結果病情越來越嚴重。抱著試試看的想法,病人家屬把王福寶請去了。一診斷,王福寶發現這個病狀和感冒不同,要給病人化驗尿,但當時病人已經無法排尿了。由於缺少檢測設備,王福寶當機立斷,馬上給病人轉院治療。就這樣,病人確診了,生命保住了,王福寶也得到了鄉親們的認可。鄉親們總記得時不時地給他送點自己包的餃子、上山挖的野菜、自家養的小雞……
這些年,王福寶每年都要給自己的衛生所添置新的醫療設施,口腔牙鑽、洗胃機、氧氣桶、B超機、X光機、救護車……這都是他舉債購置回來的,因為鄉親們需要。他說:『為了給鄉親們看好病,多花點兒錢,值!』
現在,一提起王福寶,和盛村村民們臉上都寫著兩個字——自豪:『有了王大夫,俺們是小病不出村、少花錢就能治好病。有了大病難病,王大夫陪著俺們去大醫院確診,俺們心裡有底!』
『輕財利重德行』 『做事兒一定要對得起良心』
走進王福寶120多平方米的衛生所,辦公桌上一尺多厚的『白紙』吸引了記者的目光。仔細詢問纔得知,原來這是暫時沒錢看病的村民們給他打的『白條』。王福寶告訴記者,村民們看病的『白條』最高時有10萬餘元,少的時候也有5、6萬元。
在農村長大、又在農村從醫多年的王福寶,深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的難處——害怕得病,看不起病。王福寶說他的父親從小就教育他,做人要『輕財利重德行』『做事兒一定要對得起良心。』
2002年,村民徐警君上山砍柴時昏倒,被人送進衛生所後,王福寶見其嘴脣發紫,臉色蒼白,在進行初步診斷後,馬上開車把徐警君送到寧安市人民醫院。經檢查確診徐警君是腦出血,需要馬上住院。但家庭貧困的徐警君,就連在醫院做CT的錢都是王福寶墊付的,根本就住不起醫院,於是家人選擇了回家。王福寶卻沒有因為徐警君家庭貧困而放棄了對他的治療,他自己出錢給徐警君買藥、打針,不久後,徐警君不但能重新站立起來,還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了。『醫乃仁術、以德為先』。王福寶作為一名鄉村醫生,不僅有仁術,更有一顆善良的心。
![]() |
王福寶和他的健康儲備林 |
王福寶和他的『健康儲蓄林』
他是名鄉村醫生,看病、治病是本分,但他常常不『安分』,他不僅幫村民看病找到了『錢途』,也讓小診所踏上了『坦途』。
農村衛生所的利潤本來就很低,如果對看不起病的農民一律采取減免和拖欠的辦法,那麼要不了多久,衛生所就會被拖垮。愛琢磨事兒的王福寶動起了腦筋:怎麼纔能給農民找到掙錢的道兒,好讓農民給醫院打的『白條』變成人民幣,維持衛生所的良性運轉?
2000年和盛村退耕還林後無人願意承包的290多畝林地被王福寶承包下來。此後,這些林地成了村民們的『醫療儲備地』。每逢到了農閑時節,不用王福寶打招呼,村裡的男女老少就會自發地趕來種樹,在衛生所裡打了『白條』的農民圖的是用一天20元的工錢『抵債』,沒有欠賬的村民則為自己和家人將來的健康做一點儲備。
樹苗從不足半米長到了4米多高,和盛村『醫療儲備地』裡的樹苗長高了,500多戶村民欠王福寶6萬餘元的醫藥款也用種樹苗的工錢償還了。
王福寶和他的『急救120』
王福寶家的固定電話和他24小時開機的手機,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為村裡的『120』。只要電話一響,不管多晚、多遠,王福寶和他那輛寫著『120急診急救』字樣的依維柯都會及時趕到,而他出診的范圍也由本村輻射到了周圍的十幾個村子。
有一年冬天下起了漫天大雪,半夜裡,村裡的一位孕婦突發緊急癥狀,母嬰兩條命懸於一線。一個電話打到了王福寶的家裡,他急忙趕去進行了緊急處置,隨後立即開上救護車,拉上孕婦向寧安市駛去。此時,大雪已經把路封上了,平時1個多小時的路程,當天卻跑了近5個小時,孕婦的生命保住了,而王福寶卻被累倒了。
2005年6月10日,沙蘭遭受特大洪水襲擊。王福寶帶著急救藥品,當晚就開著救護車直奔災區,搶救溺水兒童、為群眾診病、免費發放藥品、宣傳衛生防疫知識。半個月的時間裡,他餓了就吃口面包,困了就在車上打個盹,直到救災工作基本結束,纔撤了下來。可誰也不知道,這場洪水也把他家的1萬多棵楊樹全都衝倒了,臨出發前,他只是向自己的親戚朋友交代了一下,就義無返顧地衝到了抗災前線。
鄉村行醫14年彈指一揮間
14年,作為一名醫生王福寶沒有遺憾,他以高尚的醫德和精益求精的醫術把滿腔的愛奉獻給了父老鄉親;作為一名黨員,他踐行著服務人民的諾言,奉獻著共產黨人的忠誠。選擇紮根鄉村,做一名鄉村醫生,他沒有絲毫的後悔。
從醫多年來,王福寶先後榮獲寧安市『五四青年獎章』、『傑出青年創業者』、『全國優秀鄉村醫生』等榮譽稱號。在參加全國優秀鄉村醫生表彰大會時,衛生部領導親切地稱他『新型鄉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