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9日電題:依蘭縣向國家級生態示范區邁進
依蘭縣位於黑龍江省中東部,四周環山,西、南、東三面由張廣纔嶺、完達山脈圍攏,北有小興安嶺與外地阻隔,內有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蘭河四大乾流縱橫縣境,形成四周青山、中如釜底的依勃盆地。地貌特征『五山一水四分田』,是一個以農牧業為主的農業縣,總面積4616平方公裡,總人口39.5萬人。
追溯依蘭的歷史,這裡不僅是物產豐富的魚米之鄉,更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素有『聲聞塞北三千裡,名貫江南十六州』的美譽。上世紀50年代,這裡還是『棒打?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生態資源極為豐富的地方,60年代由於受單純追求糧食生產的潮流影響,大面積毀林毀草、開荒種田,導致森林覆蓋率銳減,草場濕地面積萎縮,沙塵暴、泥石流、山洪頻繁光顧這塊土地。
為了改變這樣的惡性循環,依蘭申請創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後,全面開展城鄉生態環境建設。縣委、縣政府及相關部門和鄉鎮成立了以黨政一把手為主要領導的生態建設領導小組,抽調專人成立生態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制定了《依蘭縣生態示范區建設規劃》和年度實施方案,規劃了生態建設十大工程。同時,把各項目標任務分解到相關責任單位,與各職能部門簽訂責任狀,並進行年終考核,實行一票否決制,強有力的組織工作使依蘭縣生態建設的藍圖一步一步變成了現實。
依蘭縣是典型的農業大縣,創建節能、優質、高效型農業,發展無公害產業工程,是農業建設的主要目標。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努力,目前無公害、綠色、有機種植已成為廣大農民的共同追求。全縣總耕地面積248.57萬畝,全部實行無公害種植,其中綠色水稻種植30萬畝,雙高大豆10萬畝,已實現了達標種植。三道崗鎮A級大豆示范基地,已形成了大面積連片種植,實現了產供銷合同化管理機制,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報道;團山子鄉東南興村110戶農民有蔬菜大棚240棟,年收入達70多萬元,不僅滿足了城市人民的生活需要,更填鼓了農民的腰包;愚公鄉新宏村生產示范區以前毀樹、開荒、種糧,是典型的生態破壞村,經過幾年來的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栽種果樹75畝,建50棟3萬平方米的美國紅提葡萄大棚,使該村成了富庶的魚米之鄉。
該縣還建立了以道臺橋鎮永豐村為代表的種植示范基地9處,對大豆玉米進行品種、肥料、栽培技術、病蟲害預防等多參數對比的科學種植示范基地實驗,建立以巴蘭河精潔米業為龍頭的綠色水稻生產基地,實現了水稻種植合同化,僅迎蘭鄉就達到了5萬畝的種植規模。巴蘭河牌大米已經走上了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人民的餐桌。紅菇娘飲料的開發,改變了種植業的傳統觀念,使這一自生自長的野生植物成為莊稼人精心伺弄的寶貝。目前全縣種植面積已達到3萬畝,每公頃可創利潤8000元。
生態建設,缺林不可。依蘭采取多項措施專項推進,實現退耕還林11萬畝,封山育林、人工林管護面積37萬畝,有天然林地2.46萬畝,民有林24.8萬畝,有監管員430人,監護房48處,個體經營家庭2萬戶,建立了林政管理四大體系,森林病蟲害防治率達到了80.4%,連續六年無重大森林火災。目前森林面積197.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3%,比試點前提高了6.7%。
依蘭水資源豐富,境內有18條乾流,大型水庫6座,塘壩73處,溪澗112條,泡澤池塘星羅棋布,同時帶來潛在的水患危機,治水工程一直是這個縣的緊要工作。過去每年都動員大量人力築堤修壩,但收效甚微。為徹底改變這一現狀,2002年政府投資1.2億元,為堤壩打下了可抵御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防滲牆,鋪設了水泥地面,截至2005年全縣已建成堤壩219公裡,國家一級護岸21公裡,硬化地面10公裡,植樹10萬株,栽種花草20萬平方米,使十裡長堤成為縣城一道特殊的風景。啟動節水改水工程,三年來先後打人畜飲水井和防病改水井24眼,解決了部分村屯吃水難的問題,興修防滲工程、核定水田灌溉定額每畝390立方米,使全縣GDP耗水量由原來的488立方米降至385立方米,農村自來水入戶率33%,飲用水合格率100%,全縣挖截流溝15萬米,修水平梯田400公頃,疏通河道7處,小流域治理總投入1616萬元。
2002年至2005年間,依蘭縣城鎮建設總投資3.35億元,超過前20年的總和。樓房總面積是十年前的3倍。其中住宅面積45萬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積15平方米,新修水泥路面183條,讓昔日泥濘不堪的小巷煥然一新。增加地下排水管線189條,長度54.5公裡,城鎮排水覆蓋率65%,供水管道95公裡,自來水普及率100%,污水處理率46%,氣化率78%,植樹21萬株,鋪草坪1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19.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2.2平方米。目前有綠色小區7個,安靜小區6個,走進小區各種健身器材擺放整齊,草地、花壇、樹木參差錯落,區間小品形態各異、活靈活現,小區環境恬淡、幽靜,人居條件有了質的飛躍。兩年來,參與綠色單位創建活動的有38戶,獲省級示范鄉鎮1個,市級優美鄉鎮6個,省級綠色學校1個,市級綠色學校6個,創市級綠色單位6個。
縣政府還制定了依蘭縣示范村形象化工程幫建實施方案,三年來共投資100餘萬元,修鄉鎮街道180條,安裝了1.9萬盞照明燈,樹十星級文明戶1350戶,改變了農村髒亂差的居住環境,文明程度有了很大的提昇。
2005年,縣政府協調資金140萬元,改善了環保局的辦公條件,添置噪聲多功能分析儀一臺,空氣檢測儀一臺,增強了監控監測能力。環保部門嚴格按照環保法及相關法規辦案,三年來共辦理73件環境評價手續,評價率100%,啟動了藍天工程,專項治理洗浴、餐飲業煙塵污染,改造洗浴業的鍋爐,引進使用型煤、汽化煤技術,改造餐飲業的爐灶使用液化氣、柴油灶、電等清潔燃料,截至2005年末,32家洗浴,180家餐飲基本實現了達標排放。冬季取暖鍋爐、煙塵污染治理工程初見成效。2004年以後,新蓋樓房21棟,沒豎起一根煙囪,並拔掉29根大煙囪,實現分片集中供熱。2005年已成立以常務副縣長為組長、建設局長任辦公室主任的組織機構,計劃完成規劃、選址、招商等一系列工作,2006年開始土建工程,實施全縣連網供熱,推倒現存的取暖鍋爐煙囪,徹底解決取暖期大氣污染問題。幾年來,環境監察大隊加大了環境執法力度,每年處理環境信訪案件100餘起,共取締十五小企業36家,遏制了新五小企業、小礦點的滋生,采取斷電、斷水等方法,嚴厲打擊這些違法行為,有力地保護了生態環境,對工地、歌廳噪音進行監控整治,先後搬遷居民區小修理廠3家,下達限期整改通知書50餘份,當地的生活環境有了明顯改善。
依蘭縣根據資源優勢統籌規劃,建立了北部和南部生態功能保護區,擴大劈山嶺、丹青河野生動物保護區123萬公頃,投資60餘萬元建立倭肯河流域生態保護區,對安興濕地進行了保護,使它達到了省級生態保護區的標准。安興濕地是一處天然的蓄水池,也是一塊動植物保護地,每年春秋兩季,成群的野鴨密密麻麻綴滿了水面,丹頂鶴、灰鶴這些國家級保護動物也在這裡駐足休憩。
做大旅游文章是縣政府的重大決策,東山大佛、怪坡、望江樓景區是依蘭東向開發的強項。觀天園、民俗館、清真寺、慈雲寺等鎮內旅游線,讓人們訪古探幽,解讀五國頭城二帝坐井觀天之奧秘,探尋三姓民俗的淵源和派系。素有『北方第一漂』的巴蘭河漂流,已成為黑龍江省旅游的一大亮點。巴蘭河以丹青河、小興安嶺原始森林的溪水為源,水質清澈湛涼,兩岸青山相對,綠樹掩映,吸引了大批游客放舟巴蘭河,享受親近大自然的野趣。北山抗聯旅游路線是四塊石景區的中心,它是抗聯第三、六軍的臨時醫院、被服廠和戰士們的宿營地,『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的露營之歌就誕生在這裡。這裡也藏匿了鮮為人知的冰川峽谷,駱駝峰、月亮門、一線天、老虎嘴、烽火岩等自然景區。
依蘭縣經過開展創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建設,產生了良好的生態效應,為經濟發展營造了和諧的環境條件。
新聞鏈接
2003年,依蘭縣委、縣政府抓住創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的機遇,申請創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全面開展城鄉生態環境建設。經過三年的創建工作,依蘭縣初步實現了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目標。與2002年相比,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農民人均純收入及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了61%、105%和59.5%,財政總收入增長比例居哈爾濱各縣(市)首位,在全省縣域經濟排位中,由2002年的34位躍居到17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公眾的環境意識也有了較大提高。問卷調查結果表明,群眾對生態示范區建設的知曉率為93%,對環境的滿意率為92%,對政府環保工作的認可度為92%。
2006年8月16日至17日,國家環保總局組織考核驗收組,對依蘭縣創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建設工作進行考核驗收。認為依蘭縣生態示范區建設檔案齊備,資料翔實,各項考核指標均已達到國家環保總局生態示范區建設標准,考核組同意依蘭縣通過國家級生態示范區考核驗收,並將提請國家環保總局審議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