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0日電題:傾心攜手三十載 養路工愛家愛崗傳佳話
記者 高長利
|
| 張曉清在服侍妻子吃藥 趙懷宇攝 |
張曉清是朗鄉林業局公路養護公司新東工區的工長,現年55歲。在幾十年的工作和家庭生活中,他始終勤勤懇懇,任勞任願,治家有道,無私奉獻,32年如一日,精心照料患病的妻子,其事跡在當地廣為流傳。
32年前,風華正茂的張曉清與在林場當知青的黃麗華訂下了終身。事隔不久,黃麗華在一次夜間勞動中受驚嚇,患上了神經官能癥,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癲癇病。在戀愛的日子裡,黃麗華經常發作,常常是口吐白沫、不省人事,這讓戀愛中的張曉清很是著急。當時,很多人勸他打退堂鼓,連岳父、岳母也和他說:『你們拉倒吧,省得日後拖累你』。但心他善良的張曉清堅決反對:『既然我倆相識相愛了,我就要對她負責任,否則她的精神受打擊,病情會更嚴重。那樣就毀了她的一生』。張曉清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在相處三年多的時間裡,他領著未婚妻黃麗華輾轉北安、哈爾濱等地積極治療,幾乎花光了手中的積蓄。1975年,經過多方治療,黃麗華病情稍有穩定,張曉清執意牽手與黃麗華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婚後,張曉清夫妻恩愛,先後生育了兩女一子。但黃麗華受不得一點刺激,稍不順心,病情便呈間歇性發作,抽搐起來不省人事。這可苦了張曉清,他既當爹又當娘,每天他都是早早起來,給全家人做飯,把孩子們送到學校後自己再去上班。由於張曉清工作的作業點離家很遠,中午有時候趕不回來,為了不讓妻子和孩子們中午餓著,張曉清每天早晨都得把午飯做出來,熱在鍋裡。對此,妻子黃麗華也很過意不去,在病情穩定的時候,也主動乾些家務活。
一年冬天,黃麗華在做飯時病情復發,整個人坐進了滾燙的飯鍋內,幸好鄰居來串門及時發現,纔沒造成大的後患。從此,張曉清堅決不讓妻子乾燒火做飯、燒爐子之類的活,他一個人挑起了事業和家庭的兩副重擔,裡裡外外一把手。無論春夏秋冬,他每天都是天不亮就起床,清掃庭院,侍弄菜園,洗洗涮涮,縫縫補補,把家務料理得井井有條,把孩子們打扮的乾乾淨淨。他經常教育孩子們要關心愛護媽媽,幫助媽媽做事,不惹媽媽生氣,讓媽媽心平氣順早日康復。在張曉清的言傳身教下,孩子們與媽媽心心相印,經常與媽媽聊天,給媽媽講笑話,逗媽媽開心,遇事便好言撫慰,黃麗華生活得有滋有味,發病的次數越來越少,慢慢康復起來。如今,回首往事,黃麗華由衷地感嘆:這輩子嫁給張曉清,算是攤上了一個好丈夫,遇到了一個好心人!日子過的舒心順意,孩子們也個個爭氣,小兒子張月貴經過努力,考上了遼寧大學法律系,現已畢業分配在大連市當法官,受到了鄰裡和同事們的稱贊。
張曉清在關愛家庭、妻兒的同時,還積極參加林場組織開展的各項活動。他常說:『雖然我不是新東林場的職工,但我是一個新東人,只要我們全家在新東住一天,我就要以實際行動為林場添光彩』。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在新東林場居住這幾十年,他家從沒和鄰居吵過嘴,遇事商量著辦,營造和諧氣氛。平時誰家有個大事小情的,只要找到他,他都無私幫助。前幾年,新東林場開展創建文明環境活動,他主動參與,並身體力行把房前屋後的衛生管理好,有時還帶動鄰居們共同清理垃圾。今年,林場開展了『文化進家庭、文明進家庭』活動,他積極配合街道乾部開展活動,還把在電視上和報紙上學來的法律和農業知識講給鄰居們聽,引導大家遠離邪教和封建迷信活動,不參與賭博,發展自營經濟,共創美好社區。張曉清帶頭學習胡錦濤總書記的『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主動到林場與工會組織聯系,把榮辱觀的內容印成宣傳單,送到街道居民家中,受到大家的好評。張曉清還針對林區經濟轉型的新形勢,引導和帶領周圍職工群眾大力發展職工自營經濟,在他的帶動下,周圍鄰居們致富奔小康的積極性高漲起來。
在工作中,張曉清幾十年如一日,愛崗敬業,默默奉獻。在領導眼裡,他是一個好下屬;在工人們眼裡,他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好工長。在多年的工作中,張曉青已經養成了習慣,無論是養路還是修橋,他都是走在前面、乾在前面,從沒有因為家庭負擔重而影響本職工作。他帶領的工區所負責的養路管護區域面積大、戰線長,人手少,工作量大,他帶領工人們起早貪晚地工作在管護線路上,晴天一身汗和灰,雨天一身水和泥。今年春季,由於連降大雨,致使新東林場有一路段河水上漲,如不及時處理,極有可能造成路面塌陷,影響運材車和客車同行。張曉青在巡邏中發現險情後,馬上帶領工人們搶修,硬是用麻絲袋子灌沙子把路基護住,確保了公共財產和人民群眾的安全。由於工作成績突出,張曉清和他的工區所管轄的路段,年年被評為標准路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