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勞務輸出去財富引進來 海林市海林鎮新合村成績喜人
2006-09-22 10:08:2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柏森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22日電 9月10日中午,海林市海林鎮朝鮮族村新合村,一輛大卡車停在華海聯合收割機制造廠門前。車上,幾個年輕人正把裝在車箱內的4臺小型大豆聯合收割機綁縛牢固。吃過中飯後,這輛大卡車將駛向它的目的地內蒙古興安盟紮賚特旗。

  一段時期以來,這樣的場景經常在華海收割機廠門前再現。看著凝結著自己心血的產品暢銷,廠長崔相龍笑逐顏開。他告訴記者,從目前看來,今年年初制定的產銷400臺收割機的計劃可超額完成,實現銷售收入1000萬元的目標也肯定能達到。

  『今年全村完全可以達到經濟總收入38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萬元、集體積累357萬元的預期目標。』年輕的新合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文太仁在一旁插話說。

  韓國打工掘得第一桶金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前,這個位於海林西郊的朝鮮族村莊的狀況是這樣的:生產靠貸款,收入靠種地;住在茅草房,走路兩腳泥;集體無積累,家貧徒四壁。

  形成此種境況的原因:人多地少,人均資源稀缺。據介紹,當時村裡有500餘戶,人口2000餘人,勞動力1000餘人,耕地5600餘畝,人均耕地只有2.8畝左右。新合村靠近海浪河,地勢低窪,耕地中有4800餘畝為水田。自然條件決定了這裡只能種水稻。在有限的土地上,新合村的農民只能維持一個溫飽。如果稻谷價格走低,這樣一個最低目標也很難達到。土裡刨食的農民一時也看不到發家致富的希望。

  『新合村的巨變是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的。』村裡一位老人回憶起往事說。據他講,1992年中韓正式建交前後,憑借有親屬在韓國的優勢,村裡大批青壯年遠赴韓國打工,男人在中小企業、建築行業打工,女人在餐飲、服務業任職。村裡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到目前為止,村裡仍有842人在外打工,佔全村勞動力的73%。其中,在韓國佔近一半,有416人。

  據統計,僅去年,新合村的勞務收入就高達1608萬元,人均7090元,佔農民人均收入81.5%。

  勞動力的大批輸出,不僅帶來了巨額收入,而且實現了耕地的適度規模化經營,最終解決了『地少人多』的人地矛盾。據介紹,目前,新合村有從事種植業的農戶103戶,只佔總戶數的18%,戶均耕地55畝。而且土地向種田大戶、種田能手集中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目前,該村有100畝耕地的種田大戶30餘戶。其中村民金明吉家耕種300多畝地。由於最近幾年水稻價格居高不下,一年下來,他家收入也有十餘萬元。

  從坐吃山空到積極創業

  1995年起,外出打工的新合村農民紛紛回到了村裡。他們首先做的是將自己的泥草房如願以償地換成了磚瓦房,並互相比著誰家的房子建造得面積大、裝修得漂亮。建造房屋,再加上坐吃山空,很快,回鄉的這些農民積攢下的血汗錢就所剩無幾了。

  已嘗到打工甜頭的新合村農民們再次上路,奔赴他鄉,在異國他鄉用他們那勤勞的雙手重新『原始積累』。

  上個世紀末,新合村出外打工人員再一次出現回流。這一次,歸鄉打工人員沒有像上次那樣坐吃山空,而是積極尋找門路,在本鄉本土發家致富。開始時,在村委會的引導下,有幾戶農民利用靠近海林市區的特殊地理位置、有朝鮮族特色的烹飪手藝、新建不久的寬敞庭院等有利條件,創辦起了家庭餐館。

  特色的拌菜、美味的狗肉,吸引了大批食客湧進村來。村裡的家庭餐館也隨之增加。據統計,到目前為止,新合村的家庭餐館已發展到47家,形成了牡丹江地區最大的朝鮮民俗風味一條街。每天中午和傍晚時分,新合村便車水馬龍、食客雲集。

  每當記者問起開餐館的收入,幾位餐館老板總是三緘其口。據新合村村委會粗略統計,僅去年,30餘家餐館戶均純收入可達10萬元。

  在這批返鄉流中,也包括崔相龍在內。在1998年,在韓國一家農機制造企業打工6年的崔相龍回到了鄉裡。他帶回來的,不只是積攢下的70餘萬元現金,更有在那家企業學到的技術,還有農機市場競爭理念和更大的視野。憑著這些,他創立了華海制造廠。經過幾年的摸索,崔相龍逐漸找准了市場脈搏,發明創造了更加適合一家一戶使用、可以與拖拉機配套組合使用、收割效果甚佳的小型大豆聯合收割機。僅去年,華海產銷這種收割機80臺,實現銷售收入200餘萬元。

  10日下午,在新合村自家院子裡的一間簡易車間裡,返鄉創業人員之一金永浩正在忙著對剛買回不久的貼膜機進行調試。他告訴記者,這種貼膜機可以在木板上貼上一層華麗的外膜,從而取代油漆,達到美觀且環保的效果。文太仁告訴記者,像金永浩這樣正多方尋求致富門路的返鄉創業人員還有多位。未來新合村的產業將是多樣的,其抗風險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強了。

  這些創業者在自己發家致富的同時,也創造了眾多的勞動崗位。據統計,崔相龍的農機制造廠和47家餐館就解決就業200餘人,其中70%以上是外鄉人。

  外界幫建促成錦上添花

  10日,在新合村的幾戶農家院裡,記者見到了堆在院中的大批琉璃瓦。村支書文太仁告訴記者,這些瓦是用來改造民居的。經過改造後的村民住房將更具濃郁鮮族風格。民居改造所需的費用,村裡給予大比例補貼。村裡這樣做的初衷,是增強整個村莊對游客的吸引力,做大旅游經濟。

  新合村能以這樣主動的方式對農民進行引導,基於其有充足的村集體積累。

  新合村成立了房地產開發公司,采取資產置換等多種方式,通過招商引資,在原有村址上建起了新村。幾年來,引資1.2億元,開發了18棟、總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的白頭山住宅小區。以土地入股的方式,給予入股村民30%的優惠,已有217戶村民住上了商品樓,佔總戶數的38%。

  近幾年,全村種綠化樹2000株,木本花10萬株,修建硬質路面6公裡,水泥U形邊溝2萬延長米。

  今年,又引資4200萬元啟動了白頭山住宅小區二期工程。新建商品樓5棟,將安置120戶村民入住。屆時,村民入住商品樓的比例達到58.5%。

  同時,今年將投資167萬元,進行基礎設施及公益事業建設。其中,投資13萬元改建戶用衛生廁所120個,新建公共廁所3個;投資120萬元建設硬質路面1.7萬平方米,村內主要街道全部達到硬質化,其它路面達到沙石化;投資24萬元新建水泥U形邊溝8000延長米,達到明渠排水;投資8.5萬元,栽種綠化杏樹7000株、花卉3萬株,『四旁』綠化率達到100%。扶持10~15戶農戶建成具有朝鮮民族特色的生活庭院,住房改造成民族特色住宅,院內建秋千、蹺蹺板等民族娛樂器材。

  今年年中,省電力開發公司答應將對新合村規劃的地下排水工程、硬質路面、水泥邊溝、路燈、公廁、村牌樓等6個總投資370萬元的基礎建設項目進行幫建。按照計劃,就在記者到新合村采訪前後,正是地下排水工程施工建設時期。然而今年雨水較多,新合村地下水位偏高,致使工期一推再推。

  『有了地下排污網,我們可以不再用臭氣熏天的旱廁,而改用乾淨衛生的水衝式衛生間了。』一位年輕農民眼睛裡充滿了期待。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