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推行"校校聯合""校企聯合"模式 克東勞動力成功轉移對接
2006-09-27 11:02:47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秀成 姚建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27日電 前不久,江蘇省環保電廠再一次來克東縣職教中心招聘電力設備安裝工,這也是這家用工單位今年第二次來克東招工。這次克東又有130名技術工人被應聘『南下』。

  克東在外打工的人已遍布在江蘇、天津、北京、沈陽、大連、哈爾濱等40多個大中城市。僅今年上半年,這個縣又轉移出農民工8424人,可創造勞務收入6914萬元。

  近年來,克東縣大力實施『陽光工程』,推行『校校聯合』、『校企聯合』等培訓模式,實現了農民與企業、培訓與就業的無縫對接,成功地轉移出了一批批各類技術人纔。

  從校門到校門

  今年高、中考剛結束,克東縣的陽光培訓機構縣職教中心就與該縣的13所中學聯系,對不能考入高中、大學的學生開辦了暑期電子電工、計算機、焊接等專業培訓班,免費對他們進行培訓,並推薦就業。已被江蘇省環保電廠聘走的130名技工就是這次暑期電子電工培訓班的學員。這也成了克東一部分學生走出農村的又一途徑。

  從去年起,克東縣年投入100多萬元,指定該縣的職教中心為陽光培訓機構,開設了電工、電子、電焊、服裝、刺繡等8個專業,免費培訓2600人。這個縣的職教中心還推行了1+1的教學模式,與青島膠南東洋科技學院、大連順達科技學校、江蘇阜寧技校聯合辦學,培訓就業860人。今年,這個縣又投入資金100多萬,維修房捨27間,購買車床、電焊機、微機等設備,極大地提高克東培訓機構的整體功能。

  從校門到廠門

  克東縣將培訓專業與企業用人『對接』,走校企聯合辦學之路,使學員出了校門即進廠門就業。

  東興農機制造有限公司,廣角尼龍集團,飛躍農機有限公司是克東縣的定點實習就業廠家。克東縣職教中心培訓的學員,大部分都在這幾家公司就業。同時,這個縣還為上海、天津、江蘇、大連等9個大中城市輸送各類人纔2000多人。前不久,大連TDK電子有限公司到克東縣職教中心開展電工電子和計算機等專業的崗位培訓,對培訓的26人全部安置就業。培訓的針對性實現了學校與廠方的『雙贏』。

  從民工到『名工』

  近幾年來特別是今年,克東縣把培訓轉移農民工的重點放在了打造『名工』上,先後投資200多萬元,建立起縣職教中心為主體,黨校、鄉鎮初中為基礎,其它培訓機構為補充的培訓體系。並采取專業老師到鄉村培訓和農民到指定學校培訓相結合的辦法,有針對性的對農民進行專業技能培訓,打造勞務品牌,使農民工成為有知識、有技能的『名工』。金城鄉農民劉雲龍在克東縣職教中心培訓後,現已成為上海瑞華集團的車間主任,年收入3萬元。

  從年初到現在,克東已有3000多名農民工成功走出農門,在外埠打造出具有克東特色的勞務品牌。克東電工、焊工、鉗工在南方品牌響當當,贏得用工單位的信賴。

  從團隊式轉移到『一條龍』服務

  克東縣現已初步形成了『輸出有組織、培訓有基地、外出有技能、權益有保障』的服務。

  克東人已在天津、北京、大連、山東等地建立了五個勞務輸出基地,探索出了鄉情連動,能人帶動,地方合作等多種輸出模式,年定向輸出2萬人,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團隊式轉移。

  『沒文化缺技術,政府出資給培訓,幫助找工作,原以為我這個「瞪眼瞎」一輩子也離不開農村的小圈圈,這回多虧了縣裡幫忙,我纔走出農村』。這是剛到大連造船廠上班的潤津鄉農民道出的心裡話。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