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哈市養老院八成老人中秋節未被兒女接回家團圓
2006-10-11 09:05:42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王妮娜 李 玲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老人們盼望親人的眷顧
  東北網10月11日電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念起這首詩,徐大爺不由想起了7歲的小孫子背詩時的樣子。

  72歲的徐大爺住在哈爾濱市第一社會福利院快兩年了。中秋節夜晚,房間裡只有他一個人,對著一輪明月。『真應了那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了。』老人自嘲地說。『又是一年,過一年少一年啊!』『兒子忙,不是說忙點好嘛!』皎潔的月光下,老人的背影十分孤單……

  『人月兩團圓』,按中國傳統的習俗,中秋節是闔家團圓的日子。但日前記者走訪哈爾濱市10家養老院,調查了800多位老人後發現,八成老人沒被子女接回家中過團圓節。

  工作人員:

  老人的眼神真讓人心酸

  10月6日,陰歷八月十五,中秋節,記者來到哈爾濱市第一社會福利院時剛剛19時,正是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飯、看電視的時間。雖然福利院為老人安排了不少節目,可是多數老人興致不高,提前回到了自己的房間,活動室裡顯得空蕩蕩的。

  這家福利院住著400多位老人,有320多位老人中秋節沒被子女接回家。工作人員小張告訴記者,他在這裡工作已經3年了,最怕的就是過節,因為每當過節時這些老人就會特別想家。一大早就有不少老人坐在門口,眼巴巴地盼著孩子們來看望。

  『老人期待的眼神真讓人心酸啊。』小張說,『這些老人就像孩子一樣,平時總會鬧鬧脾氣,在節日裡卻不一樣,十分安靜。有的老人還會躲在房間裡悄悄地流淚。沒有親人陪伴的中秋節,老人快樂不起來。』

  在工大集團老年公寓,60多位老人中有50多位在老年公寓過節。哈爾濱第二福利院中自費居住在這裡的老人,有三分之二沒回家過節。在動力區的壹康老年公寓,只有兩成老人回家過節。

  孤獨老人:

  沒有回家並非不想回家

  記者端著月餅走進了哈市第一社會福利院許大娘的房間。許大娘看到記者時愣了一下,然後露出了失望的神色:『你跟我女兒長得真像,冷不丁一看還以為是我女兒來了呢。』

  這個中秋節,許大娘形單影只。『以前過中秋節,我都是和我家老頭子還有女兒、外孫子一起過的。』第一次在福利院過中秋節的許大娘回憶起過去過節的情景,滿是皺紋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許大娘只有一個女兒,往年中秋節都是女兒先去公婆家,然後再和女婿帶著外孫子回來和他們一起過節。去年老伴去世後,許大娘覺得獨自生活太孤單,還會加重女兒的負擔,就住進了養老院。『十·一』期間,女兒一家到外地旅游去了,許大娘只能和養老院的老人們一起過中秋節。

  離開許大娘的房間,記者走出去很遠,老人還站在門口招手,瘦小的身影顯得那麼落寞。

  住在道外區夕陽紅養老院的李大媽自從2000年退休後,就被兒子送到這裡了。兒子兒媳工作都比較忙,老伴兒又走得比較早,李大媽心裡常常有一種失落感。『就算兒子沒時間來看我,哪怕打個電話,讓我聽聽他們的聲兒也行啊。』

  按照李大媽提供的電話號碼,記者撥通了李大媽兒子霍先生的電話。霍先生告訴記者,他是做長途貨運生意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外地,即使是假期也無法休息,現在正在沈陽。中秋節本來要給媽媽買禮物的,實在是太忙就給忘了。

  看到記者放下電話,李大媽急切地問:『我兒子在哪呢?是不是開車呢?』然後又埋怨自己說,『哎呀,我真是老糊涂了,他開車危險,不應該在這個時候給他打電話啊!』

  在南崗區社會福利院錦繡老年公寓謝大爺的房間內,彌漫著一股濃濃的酒味。工作人員介紹,謝大爺今年78歲了,退休前在哈鐵機務段工作。據謝大爺介紹,他1992年病退,3個子女無暇照顧他,就把他送到這裡了。雖然女兒每個月都給他幾百元的生活費,再加上自己近千元的退休金,算得上是衣食無懮,但總覺得心中十分失落,常常獨自喝酒。

  『姑娘,你這衣服是在哪買的?我孫女最喜歡這種上面畫著動物的衣服了。』向記者說起心愛的孫女,謝大爺來了精神,『孫女是我帶大的,從小就跟我特別親,現在上高三了,成績可好呢。』謝大爺樂顛顛地拿出10多年前的一張『全家福』給記者看:『這是兒子,這是女兒,這是孫女……』說著說著,謝大爺的語氣沈重起來,『快一年沒看見他們了,他們可能把我這孤老頭子給忘了,可我想家,想他們啊……』記者離開時,謝大爺仍然在看著手中的那張『全家福』自言自語著。

  據工作人員介紹,該公寓共有101位老人入住,每個節日都能回家的老人寥寥無幾,就連回家過年的老人也不到半數。今年的中秋節80%的老人沒有回家過。這些老人的兒女連節日都很少來看望老人,平時就更難看到他們的身影了。

  

  忙碌子女:

  沒有時間照顧老人

  按照老人提供的聯系方式,記者采訪了幾個沒接老人回家過節的子女。一位姓張的女士說,將父親送到老年公寓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老人年紀大了,獨自在家兒女們根本就不放心。在老年公寓有專人照顧,一日三餐都不用自己動手,特別省心。『我們也知道父親自己在老年公寓很寂寞,很想念我們。但是我們都有自己的工作、家庭,孩子馬上就要考大學了,哪有時間來照顧他啊。他在家不如在老年公寓過得舒心。過節就這麼一天的時間,來來回回既折騰又浪費,還不如把這錢省下來給老爺子改善伙食呢!』

  沒接母親回家過節,王先生的理由是,母親有時候腦子不太清楚,以前在家的時候出門走丟過好幾次,保姆也看不住她。在養老院有專人護理,還有伴兒,做兒子的也放心了。『我們兄弟幾個都是做生意的,逢年過節是最忙的時候,根本就走不開。再說老太太腦子不清楚,估計連什麼是中秋節都不明白了,接回去也沒什麼意義。』

  可是王先生不知道,中秋節一大早,他那80多歲的母親就坐在養老院窗前,望著門口一直到日落。沒能等來兒子的老人把養老院發給她的月餅全都藏在一個鐵盒子裡,說是要給兒子留著。

  業內人士:

  老人更需精神贍養

  據哈市老齡委統計,目前哈爾濱市共有老人113.9萬人,其中由於子女不能給予妥善照顧而被送往敬老院的老人有8995人,這些老人過節時能被子女接回家團圓的少之又少。

  哈市第一福利院黨政辦公室主任楊得文認為,老年人在退休後,都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失落感,在這個時候他們會格外依戀子女,希望子女能多跟他們聊聊天,多了解一些子女的生活狀況。『「每逢佳節倍思親」,當傳統節日來臨,老人渴望跟家人團聚的心情會更迫切,只要有可能,兒女都應當把養老院裡的父母接回身邊,共享天倫之樂。雖然養老院裡有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但兒女在精神上給予的撫慰還是老人們最看重的,兒女的孝心是他們幸福感的重要來源。

  

  編後:

  中秋節是闔家團圓的節日,無論怎樣,這一天,都不能讓父母感到孤單。老人渴望和兒女團聚的那顆心是其他任何形式都無法代替的。不要只是認為,老人生活得好就可以了,比生活條件更重要的是來自兒女、家人的愛和關心。那首歌唱得好:『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百善孝為先,論心更要論跡。

責任編輯:呂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