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10月11日電 從哈爾濱關道面向社會重新開園以來,這裡已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民間收藏聚集地。幾億年前的石頭、道臺府的水罐和豐富的民間收藏吸引了大批游人。
『道臺府』來了獻寶人
哈爾濱關道是城市的起點,更是城市歷史的印記表現。關注它的不僅僅是旅游者,更多的是城市普通的居民和長者。
在哈爾濱關道施工過程中,一位老者找到哈爾濱關道管理處負責人李長海,老人小心地拿出一個陶罐,請哈爾濱關道在展廳中展示。老者說,他從小就在『道臺府』居住。李長海告訴記者,陶罐是原來『道臺府』後宅內提水澆花的用品,外層綠釉,古朴大方,是哈爾濱關道保存下來最完整的陶器,有近百年的歷史。
打造城市珍品展覽廳
裝飾一新的哈爾濱關道吸引了眾多的游客。眾多古玩商們也借哈爾濱關道之名在此擺攤,而更多的收藏家將他們的收藏品在此展示,讓市民觀看。
在幽靜的書房園子裡,擺放著三個石凳。53歲的劉學義告訴記者,哈爾濱關道是哈爾濱市的一張名片,哈爾濱收藏家有責任將它打造得更加美麗。據他介紹,三個石凳是他1993年在桂林花巨資買來的珍品,石凳名為曲龍石,產生在大約7.8億年之前,裡面有海洋生物化石,所以石凳的表面呈現出各種海洋生物的形態,有海螺、海參和各種海洋貝類幾百種之多。
李長海告訴記者,如今哈爾濱關道已有8名哈籍收藏家在此展示自己的藏品,包括曲龍石、太湖雲石、根雕等藏品。
新添60件民間珍藏物件
作為遺址,哈爾濱關道收藏民間物品非常豐富,在最近一批60餘件收藏品中,就包括了石佛、紙簸箕、米斗、兒枕等來自民間的老物件。李長海說,我們將繼續豐富哈爾濱關道展品,因為還有很多城市的歷史等待我們去挖掘。
在展廳的一角,記者發現了一個外層繪有花鳥的紙簸箕。李長海說,這個紙簸箕是清朝人用千層紙制作的,用來裝煙葉和針頭線腦等雜物。李長海告訴記者,參觀哈爾濱關道要用心,因為關道內部的擺放都是有意義的,一物、一景、一廳都是按原址復建的。同時,關道還體現出東北地方特色,各種物品都有『講兒』,比如兒枕,因為怕枕頭壓著睡覺的人的耳朵,特意在枕上開了一個六角洞。
圖為游人在觀賞由7億多年前的石頭制作的石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