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3日電 題:六中全會確定構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
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副校長、教授 祝福恩
十六屆六中全會的公告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們幸福的重要保證。構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指出在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六中全會首次把和諧社會建設作為主題,使構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由理論層面上昇到制度層面,顯示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深刻認識,以及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理性把握,體現了這一屆黨中央高潮的執政能力和構件和諧社會能力。因此我們要充分認識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及《決定》提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增強構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動性、創造性。
(一)六中全會確定構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時,使我國社會主義四位一體現代化布局變為現實。
黨的六中全會四中全會提出構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年,使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由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位一體,提昇為『四位一體』,即『四個建設,』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明建設和社會建設的一體化,強調社會建設的落腳點必然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六中全會把構件和諧社會作為主題,把和諧社會建設放到突出的地位,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結果,是我國社會處於體制轉軌、機制轉軌、社會轉型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新一屆黨中央治國方略的重大舉措。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目前,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是,也存貯不少影響社會的矛盾和問題。』這些不和諧的矛盾和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它不是我國社會發展的主題。這些不的矛盾和問題與違背科學發展觀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沒有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堅持以為本,沒有做到全面發展,協調發展的和持續發展,進而出現了這些不和諧的矛盾和問題。
如再分配方面的不和諧,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城鄉收入差距拉大,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可支配收入佔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比例,1984年1.71:1,2003年達到了3.23:1。如果僅考慮貨幣收入,剔除農村收入中的實物部分,目前城鄉收入差距將擴大為4倍多。如果考慮到城市社會福利方面因素的差異,城鄉實際收入差距將進一步擴大到6倍左右。還有,社會群體之間收入差距拉大。據有關資料披露,收入最高的10%家庭財產總額佔城鎮居民全部財產的比重為50%,而收入最低的10%家庭財產總額,佔城鎮居民全部財產的比重僅為1%左右。2002年中國總計8.69億元儲蓄存款中的50%為不足10%的人群所擁有,社會財富呈現向少數人轉移的態勢。
這些不和諧的矛盾和問題,皆源於違背科學發展觀並忽視了社會建設和發展所致,導致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和諧,人與自然發展不和諧、區域發展不和諧、城鄉發展不和諧等,這就內在地要求我們國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強調社會建設,進而自然地、邏輯地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布局由三位一體提昇為四位一體,把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提出來,突出社會建設其落腳點和載體必然是構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十六屆六中全會以構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主題,並通過《決定》標志我們黨和國家把社會主義和諧建設由理論層面進入到社會制度層面,以制度建設為依托推進和諧社會的構件,並由此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新的階段。
(二)六中全會確定構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於管故黨的執政基礎,發育並擴展黨的先進性資源。
新一屆黨中央提出構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共產黨人基於對自身的歷史方位的根本轉變的深刻認識及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理性把握基礎上提出來的。一個執政黨,鞏固其執政的地位,既有賴於鞏固的階級基礎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更主要的是要永葆自己的先進性。構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及付諸實踐,有利於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又能夠不斷發育和擴展黨自身的先進性。
構件和諧社會是鞏固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的必然要求。在改革開放,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使我國工人階級隊伍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產業工人隊伍縮小,從事第三產業工人階級成員將逐步成為工人階級的主題。尤其是我國農民隊伍迅速分化,他們中有的成為農民工,有的成為智力型職業者,有的則成為集體企業管理者和農村社會管理者,已經成為工人階級的組成部分同時,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新的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的建設者,也是中國共產黨執政必須團結何以靠的重要力量。我們黨提出構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夠整合、協調這些新階層的利益,化解其矛盾,調動其積極性,使之成為我們黨堅實的社會基礎,成為構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題力量。對此,六中全會和《決定》已作了科學而全面的闡釋,以五個方面的部署明確了當前工作的重點,主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努力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逐步構築穩定合理的社會結構。從國際經驗看,最穩定的社會應該是中間社會階層佔多數的社會。這種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社會結構,是現代社會階層結構的基本形態,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二是要充分發揮公民社會的作用。公民社會是指各種非國家或非政府所屬的民間組織,包括非政府組織、志願性社團、協會、社區組織、利益團體等。公民社會的健全和完善、基金和民辦非企業單位三大類。這些民間組織在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發揮越來越廣泛的積極作用。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社會團體的發還很不健全,法制還不完善,管理上也存在不少問題,進而致使社會結構不夠和諧,並影響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出構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會有效解決這一難題。
解決好這些不和諧的矛盾和問題,既鞏固了我們黨的執政基礎,又發育並擴展了我們黨自身的先進性,現實了中國共產黨高超的構建和諧社會的水平和能力。從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看,一些發達國家及一些社會主義國家,一些執政黨之所以喪失執政地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處理好社會轉型期的不和諧矛盾和問題,因而沒有使社會進入黃金發展階段,反而進入了矛盾凸現期,致使經濟社會發展停滯不前,陷入了『發展陷阱』,也稱『拉美化現象』。目前,亞洲的印度尼西亞,拉美的巴西、秘魯、墨西哥、智利等國就是如此。社會不和諧的矛盾激化及惡化、導致這些國家的執政黨紛紛下野,喪失執政權力。蘇東劇變的原因也源於此。提出構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表明我們黨已在科學認識目前社會所存在的不矛盾和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帶有規律性的解決對策,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就從根本保證了我國在人均GDP1000美元的基礎上,克服矛盾凸現期諸多弊端,實現科學發展進而進入黃金發展階段,2020達到六中全會所明確的和諧社會的九大目標和任務,使中國共產黨的自身的先進性資源進一步化和外化,進而把黨的先進性建設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三)六中全會確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於解決現階段所出現的新矛盾和新問題,推進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
六中全會所確定的2020年構建和諧社會的九大目標和任務,與十六大所確定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六個更加』是一致的,又是超越和深化。可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即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並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必由之路,中國共產黨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調動起來,共同為完成黨執政目標和執政任務而奮斗的現實要求。
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進入了關鍵時期,改革在廣度和深度都超過了以往。9月22日溫家寶總理會見到訪的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時說:『中國將繼續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始終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這明確提出四個方面的改革。以改革開放推進和諧社會建設,這是必須的第三個原則。同時,堅持以人為本,使經濟社會發展已由單純追求GDP上昇到追求人文GDP,綠色GDP,環保GDP、和諧GDP等,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統籌協調發展。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人均GDP進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時候,該國家則進入『黃金發展階段』和『矛盾凸顯』的並存期,由於各種經濟社會矛盾加劇,處理得好,能夠順利發展,經濟發展能夠很快上一個新臺階,把國家代入黃金發展階段;處理不好,經濟將停滯不前或倒退回來。子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有兩類例子:一類是新加坡、韓國,GDP人均達到1000美元之後,經濟迅速上昇,很快奔向人均4000美元、8000美元;另一類是拉丁美洲國家,由於對社會中不和諧矛盾解決不利,出現了拉美化現象,使該國長期徘徊於人均一兩千美元的水平上,很難快速發展,使國家也處於風雨飄搖的不和諧之中。之所以人均1000美元是個關鍵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其一,達到這個水平後,工資、土地、成本增高,社會主題利益格局由一元走向多元,由體眠走向覺醒,利益衝突出現;其二,人民在文化、教育、衛生、環境等方面的精神需求、社會需求提高;其三,利益分化加劇,貧富差別明顯,就業壓力增大,教育、醫療、安全等問題增多;其四、對執政黨及政府職能的要求提高了目前我們已進入人均GDP1000美元階段,2005年底人均GDG已達1700美元。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問題,鞏固改革開放成果,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應積極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重構社會結構,完善社會組織,調整社會關系,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各階層、各群體、各組織的創造活力,化解各類新出現的矛盾和問題,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進程。
我們必須看到2020年完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九大人物和目標,還有14年時間,對於這樣一場深刻的變革和宏大的任務,14顯然是一個相當緊張短暫的時限,是十分艱巨的任務,這對於那些利益受到損害的個人或群體而言,其改變境遇的需求和期待,卻又是相當追切。這種巨大的反差可能是建設和諧社會過程中最尖銳的矛盾,最艱巨的利益格局的調整過程。因此,我們要用《決定》出臺的新政策、新措施解決由於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多樣化、社會利益關系復雜的問題,破除某些由強使力量結成的同盟,實現『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的目標,實現社保體系的『全覆蓋』,為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提供有利的環境和條件,滿足社會主題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及政治利益,構建體現以人為本為最高目標和原則的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