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一村一品 特色鮮明 特色農產品使農民致富
2006-10-27 10:34:2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桂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27日電 剛剛在京結束的第四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猶如農業新產品與新科技的博覽盛會、一個全面展示交流農業發展成果和貿易洽談的大舞臺,讓人在各取所需的同時,充分領略我國富饒的農業資源和日新月異的現代農業風采;尤其是本屆農交會首設的『一村一品』館,更讓人們對我國農村現狀大開眼界,並由衷慨嘆特色農產品在富裕農民、引領新農村建設上的鬼斧神工。

  一品立村

  富民興業不是夢

  走進農交會『一村一品』館,大紅大綠的喜慶顏色撲面而來,華西、大寨、三元朱、興十四,國內名村悉數盡來;浙江諸暨的珍珠村、西安三兆的花燈村、寧夏鹽地的灘羊村、山西沁縣的小米村、四川會理的石榴村、貴州蝦子的辣椒村,雲南哈尼的普洱茶村……每個村都特色鮮明,將一村一品館裝點成特色與名品的海洋,令人目不暇接。

  記者從農交會組委會了解到,由於是首次以村為單位、整體展示我國當代農村風貌、名特優新產品和現代農業的發展成就,各地農村參展踴躍。經過嚴格篩選,組委會邀請了34個村參展,同時為臺灣省設立了2個展位。

  與布展的氣派壯觀相比,一村一品館更引人注目的是這些特色農產品的致富效果。且看如下來自展館現場的一些記錄:有中國辣椒之都美譽的貴州省遵義縣蝦子鎮蝦子村,僅為辣椒剪把、分級,每年就能給該村村民帶來近1000萬元的收入;在板栗之鄉河北省遵化市蘇家窪鎮達志溝村,村民年人均來自板栗的收入高達4000多元;山西省沁州檀山村,全村218口人,去年檀山皇谷子一項就收入340萬元,佔全村總收入的60%,農民人均創收7700元;四川會理的石榴村、鹿廠鎮銅礦村,農業總產值的98%來自石榴產業,去年農民人均來自石榴的純收入達7279元,佔全村人均純收入的98.6%。全國花燈之鄉西安三兆村,從事花燈制作的農戶多達980戶,佔全村總戶數的90%。

  『南有華西村,北有興十四,中有三元朱。』再看國內知名的小康村,也無一不是特色興村的典范。被稱為北方第一村的家鄉明星村甘南興十四的富,可謂有目共睹。在興十四,不但家家住別墅,戶戶分福利,兒童教育免費,這裡的農民還實行退休制度,65歲以上老人每年除免費享受100公斤大米、50公斤面粉的待遇外,還有80元的生活補貼,人均純收入到去年已達到1.36萬元。究其富裕的根本,就是咬住遍地玉米不放松,不斷延長加工產業鏈,把一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文章做大做足。以蔬菜生產起家的中國特色經濟村、冬暖式蔬菜大棚的發祥地山東省壽光市孫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全村1290畝耕地,一畝糧不種,冬暖式蔬菜大棚佔地980畝,優質果品310畝。一條『公司連基地、基地帶農戶』的蔬菜產業鏈,帶動全村經濟迅猛發展。2005年,農民人均收入9800元,村各類存款餘額2300萬元。

  一品出村

  『扶上馬送一程』不可少

  作為全國精英鄉村的展示舞臺,能走進一村一品館的,基本都是實現了由地域特色到經濟支柱轉變的典范。它們的經歷給人以信心:只要找准市場,農產品加工這篇文章要做多大就能做多大。但對全國多數鄉村尤其是經濟欠發達、資本嚴重匱乏的我省農村來說,讓當地特產的農產品走出鄉村、變成興業富民的特色產品乃至特色產業,就面臨資金、市場、品牌等諸多現實困難。

  石榴之鄉四川銅礦村所在的會理縣縣委書記花定明對此認識深刻,態度也非常鮮明:『創業之初,政府必須給予大力支持與必要扶持。有的地方領導覺得特色農產品富農不富縣,或者對財政的貢獻要遲緩體現,就不願意扶持、作為支柱產業來打造。其實這是短視的觀點。當前建設新農村,讓農民富裕就是根本任務,而且農民有錢了,消費自然會增長,這樣財政稅收就有收益了。』

  據介紹,會理石榴之鄉打造之初的幾年間,該縣財政每年都投入200萬元以上,『這只是宣傳的費用,包括辦展會、打廣告、注冊商標、申請原產地保護。』花定明說,『那幾年,圍繞石榴招商引資、組織展會、制定規范化種植標准、培訓農民、扶持生產,做的事可真不少。如今我們也得到了很好的回報,因為石榴加工業的發展壯大,給地方稅收的貢獻每年都以15%的幅度增長。』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打造石榴產業,如今會理全縣已建成30個石榴專業村,擁有專業批發市場及果肉、果汁、果酒加工的數個龍頭企業,會理的石榴已聲名遠揚,會理的石榴產業已站穩市場。但此次農交會,該縣還是由縣委書記、縣長親自帶隊前來參展,問及原因,答『扶上馬,還要送一程。幫助企業隨時解決市場中遇到的問題。』

  一品生金

  規模與龍頭是關鍵

  漫步一村一品館記者發現,幾乎每個名村的名品,都不是單一的產品概念,而被賦予了規模經營與產業化發展的深厚內涵;其由普通農產品到支橕經濟發展的特色農產品的嬗變,就在加工經營的妙筆之下。

  『單靠種大苞米發財,就是種出花兒來也白扯!』爽快健談的興十四村黨支部書記付華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開門見山。他說,這是他們在實踐中得出的真經。『別看外人眼中的興十四富得很神奇,其實我們也是一點點摸索出來的。剛開始就搞種植,用好品種、買大型農機、上節水灌溉,各種招都使了,糧食也增產了,農民也增收了,但始終是一點一點地增。那點錢兒改善生活行,發展生產、搞小城鎮建設就「差老遠」了。後來就搞農產品深加工,情況好多了,但還是腰杆不硬。為啥?廠子不少,規模不大,都是小打小鬧,不成氣候。』

  付華廷介紹,興十四村的經濟騰飛起點是2002年,原因是『產業化做大了』。他們用多年積累對現有企業擴產改造,組建集團;同時參股上市,通過資本市場募資為企業注入活力。圍繞出產的大苞米吃乾榨淨搞產業開發,年加工30萬噸,開發出生物制品、精細化工類、保健品、飼料類四大系列30多個產品,玉米加工鏈之長居全國首位;其玉米啤酒、JPC生物保健品、JPC飼料均填補國內空白,處國際領先地位。『搞農產品加工,有規模纔能有效益,有高科技精品纔有生命力。』付華廷說,比如玉米,現在市場價格高,一噸也就能賣1000元錢,而經過精深加工,平均每噸能賣到1萬多元,增值10多倍;其加工制成的JPC生物保健品,一小瓶就賣50元;市場還沒競爭,有多少賣多少。如今,全村956人只有18人種地,其餘全在村辦企業上班。『我的目標是,經過3年努力,村玉米年加工能力擴大到180萬噸,村民人均收入突破2萬元;到村年總收入超過40億元時,一家給發個小汽車,讓村民都享受國家公務員的退休待遇。』有玉米這條黃金產業鏈墊底,付華廷對未來信心十足。

  『一村一品』館裡的每一個特色村,幾乎都有『興十四』的經歷。他們或單村出頭,或帶動鄉鎮乃至全縣振興,但共同特點是加工規模宏大,都有龍頭企業牽動——或是加工龍頭、或是專業市場。如貴州省遵義縣蝦子鎮蝦子村素產辣椒,在農業部定點市場中國辣椒城的牽動下,通過產銷經營聞名全國,而實力企業『老乾媽』食品集團的落戶辦廠,很快使辣椒產業覆蓋全鎮。該鎮政法委書記梁忠告訴記者,在蝦子村和『老乾媽』的帶動下,全鎮共有5000多人直接從事辣椒產業,城鎮人口從3000人激增至15000人。

  浙江諸暨的淡水珍珠能聞名全球,靠的也是幾個大加工經銷龍頭的牽動,其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浙江山下湖珍珠集團有限公司是最大的一家。該公司政策發展部經理陳習春告訴記者這樣一組數字:中國的淡水珍珠產量佔世界的70%,山下湖鎮的佔中國的80%,他們集團佔國內的35%。『品牌的拉動效應很大。自山下湖珍珠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又申請了原產地保護標識以後,我們的珍珠產業又煥發出更大的空間,如今珍珠養殖、加工已從鎮裡向周邊擴散。』

  新聞背景

  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橕,『一村一品』即是現代農業的一種發展形式。它是農業市場化、農產品商業化和產業化經營發展的產物,發源地在日本大分縣。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我國部分農村開始針對一村一品進行有益的嘗試和探索,隨後,部分地區的專業村開始出現,在發展農村經濟中成效顯著。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