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搜 索
科學謀劃繪就新藍 道裡區實現新農村建設良好開局
2006-10-30 06:03:49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王世義 姜雪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30日電 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進程中,道裡區以科學規劃、典型引路為先導,以發展生產、農民增收為中心,以村容村貌綜合整治為突破口,以發揮農村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和農民的主體作用、構建長效機制為保障,萬眾一心、埋頭苦乾,實現了全區新農村建設的良好開局。

  結合區情

  科學繪就新農村建設藍圖

  道裡區農村位於哈市西郊,是農業部命名的全國百個無公害農產品基地之一,奶牛存欄量位居全市前列,2005年農民年人均收入達5150元,具備建設新農村的較好基礎。

  建好新農村,規劃是先導。為此,結合區情實際,道裡區先後聘請了省農科院等方面的專家,在深入調研、征求民意、反復論證的基礎上,制定了城郊特色突出、富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新農村建設藍圖,做到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實施。在全區新農村建設目標定位上,確定以新榆、空港等5個工業園區為依托,打造新興工業示范區;以菜、奶、菌、花為主導產業,打造現代都市農業示范區;以臨江、濱湖、金源文脈為特色,打造郊野旅游示范區;以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民主管理機制健全、保障體系完善為特征,打造城郊型文明示范區。在試點鎮規劃上,確定了太平鎮國際空港鎮、旅游觀光名鎮、哈大齊工業走廊點位城鎮的目標定位,形成了『四個農業基地、兩個工業園區、三個三產中心』的產業布局規劃。與此同時,對其他4個鄉鎮和試點的6個村因地制宜地進行了科學規劃,奠定了科學發展的基礎。

  整治村容村貌

  農家院告別『埋汰富』

  道裡區把解決『埋汰富』的頑癥擺上突出位置,對農村環境進行了綜合整治,以此為突破口,讓新農村建設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廣大農民。

  ———修路。從解決農民出行難入手,修通村公路28.5公裡、紅磚村路14.8公裡,安裝路燈163盞。養牛大村太平鎮立權村通過改造道路,改變了『入村一腿泥、出村一腳糞』的歷史,農民拍手稱快。

  ———改水。將解決農村人畜飲水安全問題作為大事來抓,目前全區農民都用上了安全水,自來水入室率達90%。新發鎮建國村認真解決匡家屯『吃黃水』難題,投入300多萬元,使全屯都吃上了自來水,徹底改變了匡家屯人百年『吃黃水』的歷史。

  ———改院。大力推進農家庭院建設,改建院牆2.3萬米,做到高度、牆體、顏色『三統一』。

  ———改廁。新建農戶室內衛生間100個,建村屯公廁13個,解決了農民洗澡難、入廁難問題,為全面推進農村改廁工作奠定了基礎。

  ———建沼氣池。充分利用農村廢棄物,積極引導農民開發沼氣資源,新建沼氣池1510個,不僅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條件,而且解決了農村糞便污染、火災隱患問題。

  ———建網絡。大力推進農村信息化網絡建設,為農村配備電腦200多臺,完成5個村信息網絡平臺建設,有線電視、電話入戶率均達80%以上。

  促進農民增收

  夯實新農村產業基礎

  道裡區充分發揮區內全國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和『新發』、『嘉峰』等10個農產品品牌優勢,大力開發新產品,目前獲得綠色食品標識的品種達49個。今年,全區農村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整體通過國家區域環評,綠色無公害農產品面積增至10萬畝,蔬菜、牧業、水產等9個種類的農產品生產基地面積增至30萬畝,銷往國內外蔬菜突破3000萬公斤。

  道裡區農村以養殖小區建設為依托,更新改良畜禽品種56個,奶牛規模化、規范化養殖水平不斷提高。以『菜、奶、菌、花』四大主導產業為支橕,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實施農產品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目前,全區有五洋醋、嘉峰食用菌、龍寶乾菜、新世紀醬菜等龍頭企業16個。全區各類養殖基地村已發展到32個,今年全區農民人均收入預計達到5500元以上,增長率達8%以上。

  今年全區42個村全部開通了農業信息網,農民可以在網上隨時了解新技術和供求信息。新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到23個,會員達1600餘人。今年以來,全區轉移農村勞動力2萬餘人次,收入可達1億元。此外,道裡區還強力推進城郊旅游業發展,開闢農民增收新渠道。截至目前,全區農村共有度假休閑景點50餘處,年游客達10萬人次,安置農村勞動力4000餘人,開闢了農民增收的新渠道。

  堅持『四到位』

  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

  在新農村建設中,道裡區堅持『四到位』,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致力於構建新農村建設長效機制。

  ———黨政領導到位,構建組織推進機制。道裡區組建了由區黨政主要領導掛帥的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把新農村建設作為道裡區實施項目牽動戰略。在今年全區重點推進的42個大項目中,涉農項目達16個。

  ———兩委班子到位,構建民主管理機制。道裡區把村級黨組織先進性建設工程有機融入新農村建設當中,采取『兩推一選』等辦法,把思想過硬、公道正派、敢於改革創新的優秀黨員充實到村兩委班子,進一步規范了村『兩委』議事規則、村賬鎮管、村民代表議事程序等一系列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機制。

  ———農民主體到位,構建主動參與機制。太平鎮太安村村民主動出資投勞,全體村民自籌加上村集體投入,籌集建設資金達760餘萬元,145名村民在黨員的帶動下,出工不要工錢,短短3天時間搶運紅磚100多萬塊。

  ———省市區幫扶到位,構建城鄉聯動機制。市農委主動幫助試點鎮、村研究新農村建設思路和規劃;市農業開發辦幫助太安村建設了奶牛養殖小區和榨奶站;市物業供熱集團為新農鎮萬家村修建了村屯紅磚道路;市信息產業局為新發鎮二場村和太平鎮太安村建立了信息網絡平臺和農民培訓基地;市地方志辦公室幫助萬家村建立了農民閱覽室;省、市能源辦和市物價局、市第二電業局、市路燈處以及其他市、區幫扶單位也都盡其所能,幫錢、幫物、幫思路。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