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龍江省大豆進出口嚴重逆差 拯救大豆產業迫在眉睫
2006-11-23 10:27:39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書濤 曲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23日電 據海關統計,今年1~9月份,黑龍江省大豆出口與進口相比,呈現明顯『倒掛』現象。

  這種現象背後反映出的事實是:我國加入WTO後,農產品是最早開放的領域之一。作為世界第4大大豆主產國,我國的大豆產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困境:受進口大豆量增價跌的衝擊,國產大豆持續低迷,積壓嚴重,種植面積不斷萎縮,原本充滿生機的國內大豆加工業在競爭中敗下陣來,不少處於休克和破產狀態。

  『土』『洋』大豆性價比拼

  進口量增價跌,出口量跌價增是黑龍江省大豆進出口貿易呈現出的特點。

  從數量和美元值上看,黑龍江省大豆進口量值由2005年的13.1萬噸、4000萬美元激增到今年1~9月份的30.9萬噸、8000萬美元;出口量值由2005年的6.0萬噸、2000萬美元減少到今年1~9月份的2.8萬噸、1000萬美元。

  從平均價格(以美元與人民幣1?8計算)上看,黑龍江省大豆進口平均價格由2005年的0.595元/公斤減少到今年1~9月份的0.515元/公斤;出口平均價格由2005年的0.79元/公斤上漲到今年1~9月份的0.855元/公斤。

  黑龍江省是大豆主產區,年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40%左右。針對黑龍江省大豆進出口的特點和存在問題,哈爾濱海關等部門對『土』『洋』大豆的性價比進行了分析。

  從品質方面看,國產大豆的優勢是富含高蛋白,且為非轉基因;劣勢是出油率不高、品質不均,加工成本較高。進口大豆的優勢是出油率高、品質均勻,加工企業投入產出比高;劣勢是多為轉基因產品,檢疫不合格比重偏高。

  從價格方面看,因固定資產投資增勢迅猛,生產資料普遍上漲而導致生產成本增加,豆農的反饋是,大豆低於0.575元/公斤出賣則虧本。與之相比,大豆進口價格持續走低。今年1~9月份的進口平均價格為0.515元/公斤,已經逼近0.5元/公斤。這與豆農可承受心理價位差距明顯,也遠低於出口0.855元/公斤的平均價格。

  從政策方面看,我國對出口大豆政策支持還不夠健全,保護力度也比較欠缺。國外一些國家對本國大豆出口實行政策補貼予以保護。以美國為例,僅2001年,美國對大豆的補貼就高達190億美元,相當於其出口大豆價格的30%。

  大豆遭遇困境之內因外患

  哈爾濱海關等部門調研分析表明,國產大豆遭遇困境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受進口大豆衝擊,加之大豆比較效益差,導致種植面積大幅減少。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2006年比2005年減少了800多萬畝。如果國產大豆種植規模不斷被壓縮,我國對進口的依賴性會變強,國內大豆市場價格的波動會更加依賴國際市場價格的波動,無論是上漲還是下跌,國產大豆的價格彈性會變得越來越高,而大豆生產、現貨貿易和期貨交易的風險將越來越大。

  其二,產區和加工企業分離。我國大豆產區主要集中在北方,銷售區和加工企業主要集中在南方和東南沿海地區,因而形成了我國大豆『北糧南運』的流通格局。這種流通格局下的大豆價格結構是北低南高。大量的進口貿易改變了這種格局,因為從海上進口大豆到大連等北方港口和到南方港口的運費相差無幾,這樣就把國產大豆的南北價差抹平了。國產大豆失去資源優勢,東北地區大豆的供應壓力便局部凸現出來。大豆主產區、銷售區、加工企業空間上存在的距離矛盾割裂了產業鏈,沒有形成科學合理的產業配置格局。

  其三,產區大豆加工企業成本高。首先是流動資金成本高。黑龍江省是大豆主產區,其大豆加工企業要實現穩產,必須一次性儲備一個榨期的原料,流動資金每年只能周轉兩次。按現行貸款利率計算,每加工1噸大豆需要支付銀行利息70元。因而造成國內大豆加工企業90%集中在南方和東南沿海。這些企業依托口岸便利,加工一船進一船,年資金周轉率達八次以上,每加工1噸大豆財務成本20元足夠。其次是收儲成本高。在黑龍江省收購大豆,需面對千家萬戶,原料到達廠內需包裝、運輸、儲存等費用,每收購1噸大豆約需收儲費用75元。而在東南沿海地區,每噸大豆到達車間的費用不足25元。

  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使企業加工黑龍江產區大豆要比加工進口大豆每噸增加170元左右的成本。國內大多數油脂業出於降低生產成本,增加企業效益考慮,鮮用國產大豆,多依賴進口來滿足生產,因而造成國產大豆增產不增收,卻又大量從國外進口大豆的『倒掛』現象。

  此外,國產大豆遇困還有外患因素,主要表現在外資控盤我國大豆加工業原料采購環節,少數幾家跨國公司控制著全球大部分大豆貨源,擁有外資背景的優勢企業的擠壓等。

  振興大豆產業發展之策

  分析顯示,大豆產業當前的困境,其實是我國加入WTO後,大宗農產品失去保護並遭受國際競爭失敗的一個縮影。因而,專家建議,應積極研究破解之策,實施大豆產業振興計劃。

  首先,推進大豆科技創新。

  加大科研投入,改良更新品種。發揮我國大豆高蛋白、非轉基因的優勢,倡導綠色牌、健康牌,變劣勢為優勢,變優勢為強勢。在壓榨豆油等低加工基礎上發展精深加工,強化優質、高產、專用大豆品種的研制。繞開壓榨業競爭,不斷開發大豆蛋白等高端產品,並進一步生產大豆蛋白粉、大豆組織蛋白、大豆濃縮蛋白、大豆分離蛋白等高新技術產品。在促進初級、中級產品出口的同時,加快高新特產品研發,提高產品質量和國際競爭力。

  其二,建立大豆種植基地。

  實施國產大豆良種培育和推廣,擴大國內種植面積,實現穩產增產。綜合分析大豆產區布局,在科學調研的基礎上,建立幾個典型的高油高產大豆種植基地,替代部分進口。

  其三,扶持大豆龍頭企業。

  目前,國內大豆加工企業眾多,且良莠不齊,但真正有競爭實力的企業很少。壓榨能力遠遠過剩。因此整合企業資源,扶持培育大豆龍頭企業已成當務之急。

  其四,制定大豆補貼政策。應制定鼓勵大豆種植、收購、加工、出口等配套性優惠政策,調動豆農的種植積極性和糧商的收購積極性,降低加工企業生產成本,提高國產大豆的出口競爭力。

  其五,有關部門要通過對大豆進口、加工等市場信息的及時發布,鼓勵大豆加工企業參與期貨市場的套期保值,用期貨市場價格信息引導農民種植大豆。

  其六,拓寬大豆出口市場。

  黑龍江省大豆對非洲、南美、中亞和西亞等市場出口還是空白,對俄羅斯市場出口也較小,今年1~9月份,黑龍江省對俄大豆出口量為198.0噸,出口值為3.5萬美元,這表明未來還有提昇空間。建議黑龍江省依托對俄地緣優勢,把握好對俄經貿科技戰略昇級政策優勢,積極擴大對俄大豆出口份額。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