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風沙小了生態好了 泰來治沙初步形成生態經濟型產業體系
2006-11-27 09:35:0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郝勁飛 姚建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27日電 冬雪飄落的季節,農民仍在忙碌著。

  泰來縣平洋鎮治沙小區內的農民張德順、孫玉霞夫婦倆坐在玉米堆上,一邊扒著玉米,一邊開心地算著效益賬,『沒想到,沙地變成了高產田,咱家大苞米單產達到了1000來斤,畝純效益180多元。過去,單產700多斤,畝效益纔100多元。』

  其實,治沙小區內的20戶農民都樂呵。借著農業開發的好機遇,收入多了,生活好了。

  防沙治沙苦於資金困難

  泰來縣境內有六條大沙帶,沙漠地表形態面積374萬畝,佔總幅員的63%,全縣80%人口生活在沙帶上。嚴重的風沙乾旱,惡劣的生態環境,束縛著縣域經濟和各項事業的發展。泰來成為全國防沙治沙重點縣,『國字號』貧困縣,全省『十弱縣』之一。

  生存環境無法重新選擇,但生態環境可以重新改善。脫貧致富,出路在綜合開發治理沙地。

  泰來縣沙地面積大,治沙造林的難度可想而知。

  有想法,有乾勁,但後勁不足。缺少的就是資金這個原動力。對於一個貧困縣,治沙造林的資金又要從何而來?自籌資金,杯水車薪。

  農業開發伸出援助之手

  正當大家一籌莫展時,省農業開發辦向泰來伸出了熱情之手,在他們扶持下,泰來縣開始立項開發治理沙地。農業開發資金的投入和治沙項目的實施,為泰來這個國家級貧困縣治沙事業帶來了無限生機和希望。

  借助農業開發契機,泰來縣把開發立項的重點落在境內的六條沙帶上,制定了《泰來縣農業開發治沙十年規劃》,使農業開發治沙項目的實施從整體上達到合理布局,重點突出,從治沙成效上達到連片開發、規模推進。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治沙項目在科學合理規劃中立項實施,提高了全縣農業開發治沙質量和效益。僅幾年的時間,在全縣就初步形成了治沙經濟帶、治沙小區、治沙莊園戶的生態經濟型產業體系,加快了全縣生態建設的步伐。

  平洋農業開發治沙項目啟動

  2005年春天,在省農業開發辦的扶持下,泰來縣又啟動了平洋農業開發治沙項目工程。項目堅持了高標准設計、高起點建設、高效益運行的三大規劃原則,把該項目打造成精品工程、樣板工程。

  平洋治沙項目無論從各級領導重視程度、項目投資量、治理規模、受益范圍還是綜合效益水平上,都是泰來縣農業開發歷史上空前的。為保證項目的實施,這個縣成立了由縣長為組長的農業開發領導小組,統一協調指揮平洋治沙項目的建設,平洋鎮同時成立由黨委書記牽頭,抽出得力領導乾部組成班子,專職負責項目建設工作。

  項目建設執行的好壞,關鍵在資金的有效支持和利用上。平洋治沙項目做到1173萬元專項資金的專款專用,不流失,不串項,不擠佔挪用。從工程源頭上把住資金合理使用關,也最大化地發揮了農發資金效益。

  『五制』『三關』確保工程質量

  工程質量是項目的命脈,為保證平洋治沙項目的建設質量,泰來縣實行了『五制』、『三關』、『五不驗』工程質量管理制度,即項目法人制、施工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運行合同制、管理人員旁站制。同時,把好『三關』,在水源工程上把好原材料關、施工進尺關、安裝調試關;林業工程上把住苗木檢疫關、栽植關和澆水關;在竣工工程驗收上,聘請林業、水利、農業等部門專業人員組成聯合驗收組的同時,並采取『五不驗』制度,即未按設計施工的不驗,不達設計標准的不驗,沒有施工記錄的不驗,不通過監理和旁站人員簽字的不驗,沒有施工合同的不驗。通過推行質量管理,用規章制度對具體承建和監管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形成有效約束,使其能各負其責,保證了各項工程質量。

  為鞏固平洋小區治理開發成果,促進小區後續建設和發展,提高小區綜合效益水平,平洋治沙項目區根據本地實際,在引進莊園戶上,實行特色種植、畜牧養殖、林果蔬藥等多業選擇,制定建房補貼、行業扶持、優先經營等引資引戶優惠政策,利用項目建設形成的設施優勢和資源優勢,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合理整合資源,廣泛吸引投資,發展特色產業,增加了小區後續發展動力。

  農業開發治沙碩果累累

  經過兩年的農業開發治理,小區內風沙脾氣小了,生態環境好了。2.66萬畝沙地變成了『聚寶盆』。項目建成後當年實現農業產值468萬元,農業收入299萬元,項目區人均收入達2195元,分別比開發前增加225.6萬元、156萬元和1145元。小區內新打機電井160眼,配套噴灌設備160套,建大果沙棘果園5000畝。通過營造防護林和建沙棘果園,區內森林覆蓋率達到39.9%,比開發前增加30.1%。

  通過開發治理,小區內增強了農業的綜合抗災能力,生產力水平全面提高。小區面貌極大改觀,原來漫天黃沙渾荒野,東西南北人煙稀,如今呈現出方田碧樹映紅房,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一派新農村景色。

  圖為小區內的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增強了農業綜合抗災能力,農民大幅度增收。房前屋後,玉米成堆,農民們品嘗著豐收的喜悅。郝勁飛 黑龍江日報記者 姚建平 攝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