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人文精神的雙重處境
2006-11-27 13:25:18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林艷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一個社會的人文精神狀況和處境,是衡量該社會發展內在驅動力狀況如何的重要標准,關系到該社會的發展是否具備深層而持久的精神動力支橕。就當前我國社會人文精神的現狀而言,既包括積極性的方面,即緊張的心境與奮發的狀態,也包括消極性的因素,即物欲的膨脹與心靈的失落,在總體上,呈現為一種矛盾交錯、競爭雜糅、裂變生成的特征。

  一、緊張的心境與奮發的狀態

  自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思維方式、價值選擇模式、行為意向等方面所發生的深刻改變,在總體上,具有現代和進步的性質。一些主導性價值原則和新型思維方式的確立,對於破除我們原有的封建主義思想餘滯、狹隘主義的小農意識和缺乏競爭的保守意識,以及曾經在我們的社會生活當中長期起作用的『消極無我型』價值評估體系來講,都具有重要而積極的作用。如果從正面的角度,概括二十幾年來我們在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方面所發生的總體變遷,可以歸結為一句話,即『緊張的心境和奮發的狀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主體意識不斷確立,價值選擇趨向理性務實。自實施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啟動以市場向度為核心的漸進性改革以來,我國社會在實質意義上開始了由傳統向現代、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軌和變遷,進而,在思想觀念領域,也發生了一場革命性的改變和調整,集中體現為人們對個體權益、個人需求、個人價值的關注和熱情不斷獲得增長,並且這種關注和熱情,已經內化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深層動力。在經歷了理想主義『無我』文化的虛無與幻滅之後,人們在另一個向度上,即在理性和務實的向度上,開始了對自身權益的爭取和關注。在緊張、壓力、奔波和忙碌當中,人們的獨立性、自主性和積極能動性不斷獲得釋放和增長。

  二是思想觀念漸次開放,事實認知趨向客觀真實。作為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啟動之門,實際上發端於人們的思想領域,集中表現為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全國性大討論。伴隨著這一討論的不斷深化以至結束,在中國社會掀起了巨大的思想解放運動。體現在大眾心理和日常思維的層面,人們對以往的兩極對立思維、彼岸空想思維、僵化教條思維等,開始表現出明顯的否定和厭倦情緒,作為一種普遍的聲音,人們要求尊重人性,回歸現實,要求通過實現經濟的增長,使老百姓的日子富裕起來,使人們的基本權益及人格尊嚴能夠得到有效的保證。就整個社會的認知邏輯來講,不斷趨於客觀、理性和真實。

  三是創新能力不斷提昇,民族精神日益凝聚。作為承載著歷史與現實厚重包袱而進行追趕的後發展型國家,我國社會的改革發展實踐,面臨著巨大的國際與國內壓力。只有以改革和創新的精神,以一種只爭朝夕的心態,集中和調動全部的精神和力量,纔有可能在全球化、高科技的現實時代背景之下,謀求自己的生存空間和位置。面對著這樣一種繁巨的歷史任務,應當說,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思想文化實際上經受住了時代的考驗,在總體上呈現積極、向上、充滿朝氣和深具活力的特征。曾經在一段時間內令人眩目的以喧囂、刺激、體驗為特征的淺薄文化,正逐漸被人們超越和替代,一種以危機意識、懮患意識、創新意識、責任意識為代表的,以慮及長遠、穩健精進為特征的厚重文化正在日益生成。

  二、物欲的膨脹與心靈的失落

  如前所述,就當前我國人文精神的現狀而言,既存在積極的無法抹殺的內在構成性因素,但同時,應當看到的是,在我們的人文精神塑造領域,也存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主要體現為文化的庸俗化、扁平化,缺乏意義與深度的問題,需要加以理性地審思和切實地面對。歸結當代中國人精神世界當中無利於社會進步的消極因子,同樣可以用一句話來加以概括,即『物欲的膨脹與心靈的失落』,其突出的方面和危機性的表現,主要有:

  一是消極的個人主義盛行,嚴重侵蝕社會整體和公共利益。個人和集體、個人與社會、個體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從來都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在現實條件下,還很難做到有效的平衡。事實上,無論是個人和集體、個人與社會、個體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都處於內在的相關關系之中,二者之間雖然有矛盾,但畢竟是一個無法拆分的統一體。個人對他人的無視,實際上也就是對自身的不予尊重,個人對他人的冷漠,實質上,也是對自身的冷漠,是把自身降低為只求一己之利滿足的動物性存在。無論從自愛或者他愛的任何一個角度,走出個人主義或利己主義的巢臼,都將是全社會的必要選擇。

  二是扁平主義的物欲價值觀,左右和控制部分人的頭腦。對於長期積貧積弱的中國社會,和剛剛擺脫貧困警戒線的社會民眾來講,人們對金錢、財富、物質、商品以至於消費享受的看重,並不難得到理解。問題只是在於,在過大的貧富差距面前,在國內消費水平與國際消費水平的強烈反差面前,人們的心態失衡了,日益變得心浮氣躁起來。從時代精神的長遠建構來講,這樣一種以取消人的存在深度,弱化社會的道德良知、否定人的創造本性為特點的,具有明顯功利特征、物欲特征、消費特征的扁平主義一維文化,實際上並不應成為我們文化建設的終極選擇。因為,無論就我們的國情,即發展中大國的有限條件來講,還是就我們所承擔的歷史任務以及所處的國際環境來講,都亟待催生一種更為深沈、更具底蘊、更負責任、更有創造活力的新型文化出現。

  三是人們的精神世界普遍缺乏意義支橕。虛無主義在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有各種各樣的表現,最核心的,就是人們的精神生活處於一種無根基的『缺失』與『空場』狀態,缺乏堅定的理想信念作為可靠的意義支橕。這不僅體現在大眾文化的層面,即作為普通人的內心生活與精神世界,普遍缺乏深層的、較為有意義的,值得人硬性踐履的剛性原則與標准,虛無主義的產生,有著現實的、歷史的多重原因,但最主要的,是由於自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社會經濟關系的多樣化調整而衍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原則的多元化,由於眾多社會矛盾和問題的凸顯而引發的人們的精神危機和困惑,直接導致了對思想文化領域的衝擊和挑戰。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