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8日電 今天出版的《黑龍江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全文如下:
省委九屆九次全會提出,實現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必須以滿足人民群眾應普遍享有的公共服務為重點,進一步優化公共資源配置,調動全社會力量,加快教育、衛生、文化和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發展,促進社會全面進步。
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經濟發展是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和前提,社會發展則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條件保障。因此,必須注意發展的協調性,如果發展不協調,不僅發展本身難以持續,而且會引起社會不和諧。社會事業是維護社會正常運轉與不斷發展,支持和保障社會成員的生活與福利的社會性事務的總稱。它不僅包括傳統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和體育事業,還包括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社會保障、社區服務等方面。各項社會事業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載體,不論是解決群眾上學難、看病難,還是改善百姓的文化生活,最終都要依靠社會事業發展和建設來實現。只有通過加快社會事業建設,使人民群眾能夠公平地享有經濟發展的成果,纔能把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落到實處。
近年來,伴隨著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黑龍江省的各項社會事業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與發達地區相比、與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相比,還存在著社會事業發展總量不足,社會事業基礎設施薄弱,特別是農村社會事業落後,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公共產品和服務短缺等問題。我們應清醒地看到,這種社會事業發展的相對滯後,不僅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而且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加快社會事業建設,全面提高社會發展水平,就是要從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高度,著眼於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堅持『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通過加大投入、強化管理,統籌推進經濟與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加快社會事業建設,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努力促進教育公平。近年來,黑龍江省教育事業發展較快,但是,在發展中也存在著諸如教育資源佔有和分配不公、教育成本和機會不公、教育歧視和等級身份不公等等這樣那樣的問題。教育不公是最大的不公,任何社會,教育都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和途徑。因此,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必須進一步調整公共教育資源配置,加大對農村和貧困地區發展教育事業的支持。特別要增加各級政府教育投入,擴大教育供給,建立和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加快社會事業建設,要大力發展衛生和體育事業,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當前尤其要通過切實可行的辦法,改變城鄉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狀況。發展衛生事業,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強化政府責任,嚴格監督管理,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要調整醫療衛生資源的配置格局,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重點加強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和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落實經費保障措施。要加快完善醫療保障制度。在城市,要在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同時,建立健全服務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在農村,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加快社會事業建設,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也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過程。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最重要的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要堅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納入各級政府城鄉建設總體規劃,加大投入,讓盡可能多的公眾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務帶來的福利。要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整合文化資源,加強管理,活躍市場,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增強黑龍江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加快社會事業建設,要大力發展社會保障事業,建立多層次、廣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發展社會保障事業,一要堅持從省情出發,二要建立長效機制,三要發揮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要通過增加各級政府的社會保障投入,逐步建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相銜接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加快社會事業建設,全面提高社會發展水平,是構建和諧龍江的緊迫任務。面對當前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加強領導,用加快社會事業發展的成果,推動和諧龍江的建設,打牢和諧社會的基礎,真正讓廣大人民群眾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