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9日電 題:高端訪談 突破自主創新瓶頸的現實選擇
嘉賓
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孫堯教授
中國農科院哈獸研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童光志
哈爾濱工業大學科研處副處長傅強教授
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省份,是關系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如何搭建符合黑龍江實際的自主創新平臺?
孫堯:黑龍江省建設自主創新平臺的目的就是要解決科技優勢要素如何與產業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的問題。在建設中我們要貫徹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大力促進『政產學研金介』六要素的緊密結合。努力發揮政府部門調控、監督、服務作用,調動金融機構、中介組織等力量,鼓勵、扶持產學研合作,合力提昇支柱產業和重點企業的創新能力。在『十一五』期間,重點推動建立知識創新平臺、技術創新平臺、企業孵化平臺、中介服務平臺、科技融資擔保平臺、國際科技合作平臺、軍民兩用技術轉移平臺等7個技術平臺。支持黑龍江省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國有大型企業加快建立研發機構,積極建立50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0個省級重點行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個中試基地和100個省級企業研究開發中心等研發機構,促進黑龍江省自主創新能力的顯著提昇,促進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主體。
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說到底,創新成果還是要接受市場的檢驗。積極推進『政、產、學、研、金、介』結合,關鍵還是要解決產學研結合的問題,如何從根本上破解科技和經濟兩層皮的難題?
孫堯:一方面要苦練內功,提高創新實力。我們積極改進項目生成機制,變被動篩選為主動設計。這是黑龍江省大力扶持自主創新的一項重大突破。結合黑龍江省重大科技需求,2006年度啟動六大科技專項,以企業為主體,充分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資源,設計了30個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在項目的管理方式上,探索實行雙甲方制度。項目最終應用的企業負責項目的實施,真正體現了企業作為技術創新、市場競爭、承擔風險、創造財富的主體地位,理順了科研單位與企業的關系。以企業的需求為引導,解決科技成果轉化難題,早日實現科技成果完成之時就是企業投產見效之日的目標。
另一方面要開拓局面,搞好對外合作。我們大力加強科技招商引企工作,努力實現黑龍江省的科技優勢與省外、國外的優勢資本相結合。
問: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主體,但黑龍江省多數企業都存在著科技創新動力不足、需求不旺的現狀,解決這個問題除政策上的保障之外,應在哪些方面加以引導?
童光志:黑龍江省企業普遍存在市場競爭意識不強、創新動力不足的問題,以致許多好的科研成果流向南方。這方面,既有企業自身的原因,也有政府引導的問題。南方企業在發展中更加注重隨時隨地捕捉信息,是競爭帶來的直接壓力,沒有創新就拿不到項目,通過政府的導向,用『需求牽引』,鼓勵企業不斷創新、積極參與競爭。在黑龍江省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把民營經濟作為科技創新的重點扶持對象。民營經濟具有資本運作靈活、市場反應敏感等特點,而創新必須與市場需求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纔能釋放出強大的動力,這正是民營經濟自主創新的優勢。科技型民營企業不斷增多,纔能實現用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拉動地方經濟發展。
問:搭建自主創新的平臺,要通過哪些重要的機制來保障?換句話說,應當營造怎樣的創新氛圍?
傅強:鼓勵自主創新,要有一種超前的意識,不能急功近利。積極營造一種『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大環境,鼓勵科研人員自由去想、自由去做。特別要向基礎研究傾斜,為基礎研究創造寬松的氛圍。科技創新離不開基礎研究,而基礎研究有著自身的規律性,是一個需要耐得住寂寞、潛心研究的艱苦過程。而目前的晉昇和年度評價考核制度,簡單盲目的要成果看業績的做法,帶來的是普遍的短視行為和浮躁心理,成為基礎研究的頑癥。改變這種狀況,就要改變現有的科研管理體制、創新人纔評價機制,在一個寬松的環境中鼓勵創意,支持創新。科技離不開人纔,沒有人纔支橕,科技創新就是一句空話。黑龍江省的科技人纔列全國第7位,但科技進步指數和自主創新能力卻相對較差,說明人纔效率還沒有得到最大發揮,還要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用制度和文化留住更多的人纔,優化、發現、培養、使用更多的創新人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