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3日電 一年前的今天,來自齊齊哈爾的農民工王建民,在北京同仁醫院冰冷的走廊裡苦苦掙紮了數十小時後,帶著對親人們的無限牽掛和對生活的無比眷戀,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時隔一年,我們似乎還能聽到回蕩在走廊裡的那令人撕心裂肺的呼救聲,還能感受到那個被官司拖得接近崩潰的農民家庭的痛苦和無奈。
這一切不禁讓我們再次打開那段沈重的回憶……
一個生命悲慘離去
2005年12月13日22時許,北京同仁醫院的急診走廊裡,來京找工作的37歲齊齊哈爾農民工王建民因無錢治病,嚷著『疼、救命』慢慢死去。釀成這場悲劇的正是同仁醫院的見死不救。
在死前的那幾個寒風凜冽的夜裡,王建民睡在北京火車站候車室的椅子上。
2005年12月11日24時左右,王建民曾被送到北京同仁醫院,當時血跡浸透了床單。因沒有5元錢掛號費,醫生拒絕為其施救,遭受病痛折磨的王建民被人攙扶離開醫院。
10個多小時後,王建民再次被送到了同仁醫院。這次他疼得比上次更厲害,滿地打滾。醫生見狀卻稱『患者沒有生命危險,有錢纔能搶救』。12月13日19時30分,王躺在廁所門口的擔架車上不停地喊『疼、救命』,大口大口吐著黑血,走廊的牆壁噴濺上斑斑血跡。而同仁醫院的工作人員卻將王推到一樓男廁門口。22時許,垂死掙紮了40多個小時的王建民躺在廁所門口擔架車上,離開了這個世界。
這一年輕的生命隕落在本以仁愛當先、救死扶傷為己任的同仁醫院,足以讓公眾心靈震撼。
此後,面對王建民家屬討要說法的執著,同仁醫院一會兒召開『新聞發布會』,一會兒提出屍檢,一會兒又向公安機關報案,一會兒又要和死者家屬『和解』,而且要簽『保密協議』……一年來,王建民的家人在失去親人的痛苦後又遭受著巨大的心理折磨和經濟損失。
普通人的偉大品性
與同仁醫院的做法成鮮明對比的是,王建民的死讓人們看到了一些普通農民善良而偉大的品性。
他是一位醫院的保安,偶然目睹了一位農民因身無分文在醫院走廊裡死去,當其家屬將醫院告上法庭,他被邀請出庭作證。於是他面臨選擇:作證,可能失去來之不易的工作;不作證,『對不起良心』。最後,他選擇了:我得跟良心有個交代。正是他——一名外地進京打工的祁利剛,申明大義,冒著丟掉工作的危險,向記者和法庭說出了事實真相。
還有與王建民毫無瓜葛的農民工都貴發,在關鍵時刻伸出援手,仗義執言。與王建民素不相識的農民工遲俊清也熱心相助,積極救助。還有那些主動為王建民尋找目擊證人,成宿守在火車站候車室、至今仍叫不出名字的農民工們。與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醫護人員相比,這些人可能讀書甚少,甚至身份卑微,但彰顯在他們身上的善良人性卻讓人震撼和感動。
事隔一年,當記者回想起那些為了社會正義,為了替一個非親非故的民工兄弟鳴冤,不惜犧牲個人利益的普通農民工們時,不禁再次為他們的善良和淳朴而動容。
官司跑起『馬拉松』
王建民死了,這個滿懷希望地從東北老家到祖國首都打工的普通農民工,永遠告別了他的親人。因為他的死,他的家人陷入了這場雙方力量極其懸殊的官司,失去了正常的生活。這個中國最普通的農民家庭,不論在經濟上、身體上、心理上、精力上,都到了快要崩潰的邊緣……
為了給慘死的弟弟討公道,王建群——一個從未踏出家鄉半步的農民,賣掉了房子和土地、撇下高堂幼子,背井離鄉來北京打官司。從來到北京為弟弟討公道的那一天起,一年多來,他經歷了太多壓得他透不過氣來的事情。這個曾經沾枕頭就打呼嚕的莊稼漢,如今每天必須靠安眠藥纔能勉強入睡。
小學還沒畢業的王建群在經歷親人突然去世的打擊後,還要應對『同仁』為推卸責任而使用的各種各樣的招數。處在人生最痛苦、最難熬時刻的王建群被逼得走投無路,甚至一度想到了死。可為了讓弟弟能夠瞑目,他只有硬著頭皮去面對著自己人生的一個又一個『第一次』,咬緊牙關等待著法律的公正裁決。
而在黑龍江齊齊哈爾市的農村,王建群年邁體弱的父母和年幼的女兒完全靠親戚的救濟生活。為了還債,他們原先住的房子已經賣了,現在借住在村裡提供的茅草房裡。而這個茅草房已經風雨飄搖,僅靠一個木樁支橕著。由於長期缺少營養導致免疫力低,王建群6歲的小女兒感染上了?疹長期不愈……
這場馬拉松式的訴訟,徹底改變了王建民全家的生活,一個曾經清貧但幸福的家庭支離破碎,失去了往日的歡樂。
社會各界積極聲援
在給弟弟討說法的日子裡,王建群得到了社會各界,還有家鄉人的全力支持。家鄉律師岳成主動免費為王建群打官司。隨後,北京十多個律師事務所紛紛表示可以提供免費的代理。最終代理此案的北京法准律師事務所的兩名律師,以崇高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與王建群一家人在坎坷的訴訟之路上走到現在。
家鄉政府和人民的關心和幫助溫暖了王建群那顆孤獨的心。黑龍江省政府駐北京辦事處責成齊齊哈爾駐京辦以黑龍江省政府的名義介入調查王建民死亡事件,同時在生活上給予他們細致的體貼和無私的幫助。
王建群說,『是大伙的支持使我走到今天』。他在寫給黑龍江晨報的來信中寫道:當他帶著恐懼和茫然來到北京,在最困難的時候,是《黑龍江晨報》的仗義執言讓他這樣的弱勢群體在異鄉感受到了新聞媒體公正的力量,讓他看到了希望。報社的兩位記者不辭辛苦地到處奔波采訪,她們的責任心、耐心和愛心,深深感動了他。
王建民之死影響空前
王建民慘死在同仁醫院事件影響之大、時間之長、關心人之多,實屬近年罕見。
王建民,一個普通農民工的臨終遭遇在全社會引起了軒然大波,成為2005年年底街頭巷尾人們談論的一個沈重話題。京城及全國各地的許多新聞媒體連續地跟蹤報道;網上成千上萬個帖子不斷跟進,許多省市公眾和司法工作者及法律專家,包括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地方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醫學、醫療專家紛紛表達對王建民及其家屬的深切同情和慰問,給予了輿論支持和強烈的道德聲援。
這裡有普通百姓出於同情弱者的本能而氣憤,也有業內人士對醫德問題的痛斥與失望,更有專家學者針對導致這一悲劇出現的根源,從體制上予以關注和思考。雖然眾多評論的出發點不同,但都折射出民眾對該事件深層次問題的密切關注。而這種關注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堅實基礎,是社會前進發展的重要動力。
龍江醫護反襯『同仁』
今年10月13日,從甘肅來我省齊齊哈爾市打工的21歲農民工李虎,在大街上不幸被一輛狂奔的馬車撞倒碾軋,生命垂危。當這個舉目無親、身無分文的外來農民工在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齊齊哈爾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和哈醫大一院的白衣天使伸出援手,把他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這讓我們聯想到王建民在北京的遭遇。他們都是外地農民工;他們都在外地生命垂危、急需搶救;他們在被送進醫院時都身無分文……然而,相同的情況得到的卻是相反的結果——王建民在見死不救的同仁醫院慘死!而李虎卻在見死必救的齊齊哈爾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後轉入哈醫大一院)得到及時搶救,奇跡生還。一位醫護工作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晨報關於王建民的報道對他們觸動很大,在斥責『同仁』卑劣行徑的同時,更感到自己肩上沈重的責任。這次『挽救李虎事件』是龍江醫護工作者履行救死扶傷天職、關愛生命的最好證明,同時也反襯出『同仁』對生命漠視。
王建民與我們已經是陰陽相隔,人們只能期待其家人能得到一個公正的裁決,希望所有的醫護人員都能以平等的目光去尊重每一個鮮活的生命,須知,構建和諧社會源於對生命的尊重。
中圖為在第一次開庭時,王健群夫婦被法庭拒之門外。